声声慢
内乡淅江上作
林间鸡犬,江上村墟,扁舟处处经过。袖里新 诗,买断古木苍波。山中一花一草,也教留、老 子婆娑。任人笑,甚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不待求田问舍,被朝吟暮醉,惯得蹉跎。百尺高 楼,更问平地如何。朝来斜风细雨,喜红尘、不 到渔蓑。一尊酒,唤元龙、来听浩歌。
遗山于金哀宗正大四年至五年 (1227—1228)曾官内乡令。从这首 词题目“内乡淅江上作”看,无疑是 此时所作。
这是首遣怀之作。上片写词人泛 舟淅江所见美丽的自然风光,表露出 词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发端用冲 淡闲和的笔墨展示淅江沿岸优美动人 的风物: “林间鸡犬,江上村墟。”画面 安恬宁静。“扁舟处处经过”,化尺幅 为千里,显出以上所写的幽美景致在 江上随处可见。动中见静,愈加衬托 出头两句所写境界的静谧。这几句乍 看起来,似乎作者只是在作客观的、 不动声色的摹写,而其主观情思几乎 淡而不见。其实,这种“意境两忘, 物我一体”的“无我之境”正显示出 他对冲淡恬逸的平和之美的神往,这 也是词人抒情的契机。“袖里新诗, 买断古木苍波”,面对迷人的大自然, 词人发出奇想,用所作新诗“买断” 眼前的如画世界。着一“买”字, 隐现出自然的绝美,也流露词人对自 然的痴爱,活画出词人洒脱的骚客风 采。下面几句,更进一层。“山中一 花一草”,亦以词人为相知,留其 “婆娑”观赏。着一“留”字,赋予 自然以人情,饶有意趣。婆娑,原意 为盘旋徘徊,这里为消闲疏散的样 子。“任人笑,甚风云气少,儿女情 多。”申述自己率真疏放的人生态 度。作为封建士大夫,无意仕途经济, 而留连花草,自然会惹人讥笑。而词 人却毫不介意。以一“任”字,表明 态度的执着; 用一“甚”字,突现其 玩世不恭的狂态。如果说,词一开 始,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词人并 未能超脱直观感觉,侧重于描绘清幽 淡远的自然景色,只是在字里行间渗 透着词人淡泊和平的心境的话;那么, 下片所展现的正是词人主观情思由淡 转浓,由隐而显,由弱而强的心灵波 动历程。
过片用的是陈元龙的典故。《三 国志·魏志·陈登传》载,刘备与许汜 在刘表处共论天下人,许汜谓“陈元 龙(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言及 自己去见陈登时,说陈登“无客主之 意,久不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 下床。”刘备对曰: “君有国士之名, 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 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 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 语! 如小人(自称)欲卧百尺楼上, 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遗 山反用此典。“不待求田问舍,被朝 吟暮醉,惯得蹉跎。”是说自己无意 象许汜那样贪图个人生活的舒适而 去“求田问舍”,只是习惯于靠着吟 诗饮酒。蹉跎,虚度光阴,消磨岁月之 意。“不待求田问舍”,“朝吟暮 醉”,仿佛意在显示词人心胸旷达, 实则隐含满腔愤懑。这是用陈登故事 的第一层意思。“百尺高楼,更问平地 如何”,意谓不管身处“百尺高楼” 还是独卧“平地”,都不在自己考较 之列。这是对传统立身处世准则的鄙 弃,与上片相呼应,进一步表明自己 对世俗嘲讽的漠然置之。这又是一层 意思。“朝来斜风细雨,喜红尘、不 到渔蓑。”化用张志和《渔歌子》词 意,表明自己并不是想一生浪迹江 湖,与世隔绝,做一自在的山野渔 翁。这里,对自由闲适的隐遁生活的 讴歌,只是为了表现词人“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 洁人格。结穴“一尊酒,唤元龙、来 听浩歌”,照应过片,用狂放调侃的 口吻表明自己将在醉乡中寻求慰藉。 它与《江城子》( “众人皆醉” )结 尾“若见三闾凭寄语,尊有酒,可同 倾”旨趣略同。醉乡,是词人由对自 然的审美观照出发,经过内心的激烈 反思后找到的唯一精神避所。这种玩 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分明是对腐朽黑 暗的金王朝绝望的表示,是作者不满 现实的深刻反应。作品于回环往复咏 叹中,荡漾着作者内心感情的潜流, 极沉郁顿挫之致。
这首词写得沉着痛快,清新自 然,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苏轼《和子由论书》),是对东坡 词风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