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2024-02-06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赋拒霜

观物聊宾戏。问花枝能红能白,如痴如醉。翠被 香销行云断,约略幽闺睡起。甚却有、溪娘风 致?木末芙蓉都如许,笑人间、不解灵均意。歌 晚色,赋秋水。

而今老子婆娑地,更何须、 齐奴步障,谢公携妓。徙倚西楼澄江远,日暮霞 成绮。怅楚泽、荷衣芰制。篱菊难忘平生约,共 小山、丛桂相料理。吾与汝,有知己。

词见《永乐大典》卷五四○“蓉” 字韵引《卢疏斋集》,是《全金元 词》漏掉的,可以补遗。

木芙蓉,俗称芙蓉或芙蓉花,也 称地芙蓉、木莲,以别于生在水中的 莲花(也名芙蓉);因八、九月开 花,经霜不落,所以又称拒霜。是落 叶灌木,花的颜色有白、黄、红三 种。古代花谱之书多有记载,骚人墨 客题咏颇多;因为叶子可以做药材, 也入《本草纲目》。

这种名花前人品题既多,如果没 有新意,人云亦云,大可不必填词。卢 挚这首词开头便说“观物聊宾戏”,显 出作旨与众不同。班固有《答宾戏》, 是对客人的嘲戏的答辩,作者用“宾 戏”领起,以下层层脱换,总为此两 字出力。

拒霜花颜色多变化,一棵树同时 开白和红二色花的也并不稀罕。宋 李东之《木芙蓉》: “野花能白又能 红,也在天公长育中。”宋赵蕃《木 芙蓉》:“三两芙蓉并水发,向人能白 亦能红。”是词中“问花枝能红能白” 句的所本。“如痴如醉”承上句,是以花 拟人,包括颜色和神志。“如痴”指白, “醉”指红。《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 不可立。”杜预注: “不慧,盖世所 谓白痴。”作者故弄狡狯,暗藏“白” 字。酒醉则脸红,以喻花的颜色,是 常见的修辞法,如王安石《木芙蓉》 诗: “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拾青镜欲 妆慵。”姜特立《二色芙蓉》诗: “疑是酒边西子在,半醒半醉立 西风。”词中这两句要注意的是用 “问”为领字,班固《答宾戏》是问 答体文章,假设客人发问,然后回 答。这里“问花枝”为什么“能红能 白、如痴如醉”?是第一问,作者却 不提答案,让读者去猜。

“翠被”二句也是以花比人,拒 霜花的清丽,孤芳自赏,就像被冷香 消、闺中梦醒、娇慵懒起的美女。这 样主观的联想本来不一定是拒霜的形 容,但紧接“甚却有溪娘风致”句, 则非拒霜花莫属。“溪娘”,溪水里 的姑娘,比喻莲花,卢挚的前辈王恽 《种玉亭诗》 “烟中仿佛溪娘语”也 是这样比喻。拒霜和莲花都叫芙蓉, 但拒霜长在陆地,莲花长在水中,禀 赋不同,为甚么木芙蓉也有水芙蓉的 风韵呢?这是第二问,作者同样不作 答,让读者去体会。

“木末芙蓉都如许”二句,峰回 路转,前意已尽,又生新意,把《楚 辞》所说的水中芙蓉看做木芙蓉。在 脉络上又承接“溪娘风致”而来。屈 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 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 恩不甚兮轻绝。”王逸注: “芙蓉, 荷花也,生水中。……入池涉水而求 薛荔,登山缘木而采芙蓉,固不可得 也。”朱熹注: “薜荔缘木,而今采之 水中; 芙蓉在水,而今求之木末; 既 非其处,则用力虽勤,而不可得。”作者 却翻案说,树上的芙蓉和水里的芙蓉 都是一样的,“搴芙蓉兮木末”为什么 不可以呢?大家不懂得屈原这话的意 思罢了。其实作者明知王逸和朱熹不 是解错,只是反过来讲,以戏嘲出之。

据明人夏旦《药圃同春》说,木 芙蓉中有一种名醉芙蓉的,早上花 白,晚上变红。红色的花娇艳悦目, “歌晚色”指此而言。李白诗: “清 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赋秋 水”用其意。上阕结拍又将水陆芙蓉 拉在一起,不即不离,构想奇幻。

咏物之作要运用形象思维才能够 使物象活泼生动,而且要“有我”,即 把作者的思想情感注入,才是上乘。 下阕承接上阕以名花当美人的意象, 进一步把自己融入。“而今老子婆娑 地”,点明观赏地,先不说出何在, 待下文“西楼”补足。“婆娑”是盘 旋、停留的意思。《晋书·陶侃 传》: “将归长沙……顾谓愆期曰: ‘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词用 其语,姜夔《庆宫春》的“采香径里 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亦然。

“更何须、齐奴步障,谢公携 妓”二句,用事与拒霜没有直接关 系,词意比较隐晦。“步障”,遮挡 风尘或隔开内外的屏幕。晋石崇小名 齐奴,富有奢侈,常与王恺斗富, 《世说新语·汰侈》: “君夫 (王 恺)作紫纱步障,碧绫里,四十里; 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晋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的时候,《晋 书》本传说他“虽放情丘壑,然每游 赏,必以妓女从”。词用这两个典 故,意谓拒霜花到处都有,观赏是世 间不花钱的享受,何必像石崇、谢安 那样讲究排场呢?这又是一种“聊宾 戏”的笔墨。因为宕得太开了,所以 下面用“徙倚西楼澄江远,日暮霞成 绮”紧接,粘合题面。拒霜多生在江 边,在斜阳下像红霞般的锦绣延展在 眼前;却写得惝怳迷离,不着痕迹。

我们在介绍《黑漆弩》时说过, 卢挚很希望退隐,过优游林泉的生 活。这首词也表现了这种思想。作者 因木芙蓉而联想水里的芙蓉——荷 花,又因荷花而联想到洁身自爱的隐 士,文情错综复杂。《离骚》 “制芰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 注: “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 裳,被服愈洁,修善益明。”又《渔 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 泽畔”,是词的“怅楚泽荷衣芰制” 之所本。屈原是逐臣,不是隐士,但来 往山泽间,品格高洁,和隐士的情况 相似,因此后人就以芰荷、芙蓉等香 草制的服饰象征隐士。《离骚》又有 “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陶渊明也 有“采菊东篱下”诗句,于是菊花又 成了隐士的象征。《楚辞》淮南小 山《招隐士》: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攀桂枝兮聊淹留。”于是桂树又 成了隐士的象征。词的“篱菊难忘平 生约,共小山、丛桂相料理”两句由此 而来。然而在上述的各种草木中,还 是拒霜最可爱,所以结拍说: “吾与 汝,有知己。” “汝”指拒霜而言, 全词结束得非常干脆利落。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