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2023-12-22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孤山寻梅

孤山岁晚,石老树槎枒。逋仙去,谁为主? 自疏 花,破冰芽。乌帽骑驴处,近修竹,侵荒藓,知 几度? 踏残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独耐朝寒 峭,翠袖笼纱。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水绕 云遮,思无涯。

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 语,冻蜂衙。瀛屿月,偏来照,影横斜。瘦争 些。好约寻芳客,问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 琼朵,插鬓鸦。唤起春娇扶醉,休辜负锦瑟年 华。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风沙,吹断城笳。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咏梅之作: 其中,固然也有对梅花的艺术显影和 深情礼赞,但它所侧重表现的却是作 者寻找、发现及评赏梅花的过程。也 就是说,其主要着力点在于对审美主 体的活动进行动态的反映,而不在对 审美客体的风貌进行静态的描述。题 为“孤山寻梅”,正是对此的一种巧 妙提示。“孤山”,位于杭州西子湖 畔。一山耸立,旁无联附,故名。宋 代隐逸诗人林逋曾于此植梅养鹤,自 谓“梅妻鹤子”。他不仅熟谙艺梅之 理,而且深通赏梅之道。其咏梅名 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被后人推为千古绝唱,姜夔曾 据以度成“暗香”、“疏影”二曲。因 此,作者于“孤山”寻梅,颇易引发 缅怀与追慕前贤的深长情思。

上片着重写寻梅之兴与得梅之 乐。起句“孤山岁晚”,点明地点与时 间。次句“石老树槎枒” ,将所 “寻”之梅牵引出场,并对它进行总 体勾勒。“槎枒”,形容梅树参差不 齐。这当是作者远距离瞻望时所获致 的第一印象。梅以横斜旁逸为美,因 而,彼此“槎枒”,反倒更见错落之 致。接着,“逋仙去,谁为主? 自疏 花,破冰芽”四句,既是感叹林逋仙 逝之后,梅花只能在寂寞中无主自 开,徒然绽破那冰芽般的花瓣;同时 也慨然有自许为林逋同调、自命为梅 花新主之意。“乌帽骑驴处”以下六 句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作者寻梅的踪 迹。“乌帽”,古时为平民所戴。此 处指代作者。“乌帽” 而兼“骑 驴”,其布衣身份可见。唯其是一介 布衣,才能不为机务所缠,既有兴寻 梅,复有暇寻梅:他曾多少回在“残 雪”未化之时让自己的身影融入竹 林?又曾多少回于“晴霞”映空之日 让自己的足迹印上苔藓?凭着这份执 着的情、深挚的爱,充任林逋同调、 梅花新主,不亦宜乎?“空谷佳人” 以下七句虽然专就梅花着笔,所绘梅 姿梅魂, 却分明楺入了作者寻梅过程 中的独特发现与感受。其中,“空谷 佳人”一句系由杜甫《佳人》诗“绝 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脱胎而来; “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二句则 是化用姜夔《疏影》词“昭君不惯胡 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 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句意。作者寻 梅既久,忽然发现几树早梅犹如空谷 佳人般在料峭寒风中亭亭玉立,以其 冷韵幽香给冰雪世界带来了春的气 息,其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乍见之 际,他几乎怀疑这是远嫁塞外的昭 君,不胜思乡之苦,而化作梦魂归 来。加以其周围绿水萦回,白云缭 绕,更增几分空灵、迷离、幽秘之 感。面对这花的精灵,作者怎能不觉 情满怀、“思无涯”呢?“思无涯”三 字,极写作者与梅花欣然相对时感触 之深、情思之长,从而暗示他寻梅有 因复有得,非徒劳力兼伤神。

下片着重写赏梅之趣与惜梅之 情。过片后“又苔枝上,香痕沁,幺 凤语,冻蜂衙”四句承上继续刻划梅 花情状——当然是作者眼中所见、心 中所感的梅花情状。“苔枝”,即梅 枝。据范成大《梅谱》,“古梅会稽 最多,四明、吴兴亦间有之,其枝樛 曲,苔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须 垂于枝间。”姜夔词所谓“苔枝缀玉” (《疏影》) ,即本此。“幺凤”, 《古今词话》有载:“幺凤,惠州梅 花上珍禽,名倒挂子。似绿毛凤而 小,其矢亦香,俗人蓄之帐中,东坡 《西江月》云‘倒挂绿毛幺凤’是 也。” “蜂衙”,则犹蜂房。既云 “苔枝”,其为古梅可明。但梅虽古而 香犹存,佐证之一便是苔枝上仍不断 有“香痕”沁出。不仅如此,更有翠 绿色的“幺凤”在枝间殷勤与语,从 而增添了画中色与画外音; 而它那冰 魂雪魄,则几欲使附着于枝头的蜂房 为之冻结。梅树本处于静止形态, 如今,作者连遣“沁”、“语”、 “冻”三个动词,便化静为动,显示 了古梅的生机与活力。“瀛屿月,偏 来照,影横斜。瘦争些”四句推出一 幅气韵生动的月下梅影图。“瀛 屿”,乃孤山别名。“争些”,犹差 些。方岳《满庭芳》词有云:“笑鲈 鱼虽好,风味差些”; 辛弃疾《江神 子》词亦云:“雪后疏梅,时见两三 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 些。”皆与此同意。在古代诗文家笔 下,梅花与月光总有着不解之缘。这 是因为在皎洁的月光的映照下,更能 显示梅姿之清与梅香之幽。而月光似 乎也对梅花用情甚专。不是吗?高悬 于孤山上空的一轮皓月,此际不照他 物,“偏来照”这横斜于湖边山下的 几树疏影。于是,沐浴着月光的疏影 便显得格外摇曳多姿。如果说尚有一 丝遗憾的话,那就是经过月光的变形 化处理,其影稍嫌瘦长了些。“偏来 照”的“偏”字,写出了月光对梅花 的深深的眷恋,带有浓烈的感情色 彩。以上诸句,看似专力咏梅,而与 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无涉。其实,笔墨 所至之处,无不映射出作者的审美活 动,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好约 寻芳客” 以下六句转为正面表现作者 偕客赏梅的场景。有梅若此,已是令 人叹赏不置、流连忘返。因而,作者 欣然与客相约,踏访故地,重温“前 度”风流。虽然前贤有道是“幸有微 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 《山园小梅》) ,但一时为逸兴所 遣,他们却不由自主地“重呼酒,摘 琼朵,插鬓鸦”,以至于其不染尘俗 的高洁品性有所唐突。斯固无礼,却 甚有情。所以,倘梅花善解人意,想 来亦不会深责于作者。“唤起春娇扶 醉”以下六句由赏梅进而惜梅。作者 开怀畅饮,终至沉醉倦卧花前。但朦 胧中,他却又唤来侍女搀扶自己在梅 树间勉力一行,因为他内心萦绕着一 个强烈的意念,那便是:“休辜负锦 瑟年华。”“锦瑟年华”,取意于李 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此处似喻指青春 岁月。“休辜负锦瑟年华”,这诚然 是自我期勉之辞,但其中却隐含着作 者芳时易失的深忧。这种深忧,在结 篇“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风沙,吹断 城笳”三句中更其显露。是啊!梅花 终属“流芳”之列,难免枯萎或凋 谢,岂能久待于我?如果一味倦卧, 只怕“回首”之间,这“暗香”、 “疏影”便会换作漫天风沙; 而在风 沙中震响的则是令人肠断的声声“城 笳”。这寄慨遥深的一笔,正集中映现 了作者的惜梅之情。而回溯上文,作者 之所以有花前“呼酒”之举,岂不也正 是出于一种莫失芳时的隐曲心态吗?

本篇以寻梅之兴起,以惜梅之情 结,中间则穿插以得梅之乐与赏梅之 趣。至于驱遣作者寻梅、得梅、赏 梅、惜梅这一审美活动过程的无疑是 他那颗真挚的爱梅之心。只有爱之 深,才能寻之切,得之欢,赏之精, 惜之诚。尽管词中鲜见直接赞美梅花 的高洁品性的笔墨,但作者的审美活 动本身显然表现了对其高洁品性的向 往和赞许。全词虚实互补,情景交 炼,既有清丽的画面,又借助奇思妙 想,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 空间。其笔法则屈伸自如,腾挪多变 而又井然有序。卓人月以为它有“飞 鸿戏海,舞鹤游天”之势,或许亦因 有鉴于此。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