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春日西湖泛舟
涨西湖、半篙新雨,曲尘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 鸯浦,天气嫩寒轻暖。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 碍桃花扇。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 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 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君 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 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送水天远。
词题作“西湖泛舟”,却故作腾 挪,特将刚刚降过的“新雨”提起。 看来,这场春雨不仅使西湖之水猛 涨,词人的情绪也随之高涨,游兴即 由此而触发。雨过天晴,湖水平铺, 春阳灿烂,云轻风柔,自是出游良 机。起句以写景之笔叙事,既生动真 切地描绘出雨后湖面的特有景色,又 交代了此次出游的客观背景。大雨过 后,山水汇聚入湖,泥沙泛起,水色 变黄。以“曲尘”状水色,准确精 当,启人联想。曲尘,曲上所生菌, 色淡黄如尘,此取其色似。“风 软”、“嫩寒”、“轻暖”形容当时 气候寒暖适中,浸润着其难以掩饰的 喜悦之情。写景夹情,墨饱意足,气 畅神完,饶有佳致。“半篙新雨”一 笔,虽于远处发响,却为“兰舟同上 鸳鸯浦”设下铺垫。若非湖水满涨, 兰舟何能驶上鸳浦。“同上”,是偕 同志同道合的挚友,还是陪伴美貌多 情的爱侣?耐人玩味。鸳鸯浦,疑指 湖亭一带。他另一首《摸鱼儿》词小 序,曾述及:“王季境湖亭,莲花中 双头一枝,邀予同赏,而为人折 之。”词中有云:“鸳鸯浦,凄断凌 波梦里”,可证。继而,词人由写湖 面风光转至描绘岸上景色。湖畔楼 阁,珠帘半卷,少女们清脆婉转的歌 声远远传来,牵人心魂。度 (读duó 夺) ,按曲谱歌唱。“一缕歌云”, 比喻歌声的轻柔悠长,不绝如缕,细 腻地写出远处听歌的听觉感知。桃花 扇,为艺伎歌舞时手中所执宫扇。晏 几道《鹧鸪天》词曾谓:“舞低杨柳 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既称 “歌云不碍桃花扇”,恰说明词人循 声望去,看到了歌女们执扇而歌的身 影。这里,从“目视”、“耳听”、 “身行”三个方面,反复渲染了此次 出游的快心快意。有此著意铺排,结 句的抒情便快当直截,一泻无余。无 肠,没有心肠。犹言不感兴趣。王 孙,借指出门远游之人。处在此等境 界,即使是轻易不动感情的狂士、离 恨萦怀的游子,也当为之振奋,开怀 畅饮,尽欢而去。而感情世界极为丰 富的词人,当作何情状,自可想见。 本句看去是说“狂客”、“王孙”, 实则藉以烘托个人情怀,言在彼而意 在此,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仍蕴含有 曲折委婉的意致。
下片首句,以议论句式,抒发了 词人惆怅失意之情,使词意陡然转 折,情调也随之顿跌。粗粗看去,本 词写的似是同一次西湖泛舟,至“如 今”一句始发现,上片展示的是回忆 中画面,下片所写才是眼前现实。渲 染往日的游兴浓酣,恰是为了反衬 “如今游兴全懒”。而且,画面所呈 现出的感情色彩也迥然相反。虽也是 写春日出游,推现的却是荒冷衰飒的 景象。堤岸杨柳,无精打采地垂首站 立,往日所熟悉的酒楼歌馆已无从寻 觅,那些曾即席歌以侑觞的风流歌 女也四散如云,不明下落。词人以冷 寂心境观物,故而,笔下的客观景物 多扭曲变形,往日的歌舞繁华地,却 变成了萧瑟阴冷的秋苑。此处景物, 便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尽管山水如 故,却不能唤起他的欢乐,依然无情 无绪,似有些费解。但若读一下他写 秋日西湖泛舟的《八声甘州》词,或 可发现其心中蕴含的难言之隐。所谓 “追忆莺花旧梦,回首冷烟霏。惟有 盟鸥好,时傍人飞”,恰是最好注 脚。据此看来,词人在西湖之滨的烟 花丛中,或有过一段艳遇。后来,女 子弃他而去,另拣高枝。故而,他满 腹愁苦,感慨良多,“游兴全懒”。 “君不见”的提顿,为下文抒情蓄 势;落寞失意的情怀,又在昔盛今衰 的不同色彩画面的对照中透露,以景 语写心境,情景交炼,颇多言外之 意。结末以景语收束,意境深远蕴 藉。夕阳斜照,风飘柳絮,落花纷 坠。而心灵累受创痕的词人,驻足于 堤岸之上,眼望着与天相接的茫茫湖 水,凝神沉思,默默无语,“销魂都 在夕阳中”。是为春色将逝而怅惋, 还是遥想往日的恋人今在何处?读者 自可体味。
上片即景写情,情寓于景。以明 朗疏快的笔调,从不同角度,反复渲 染了游湖的欢快之情,并交代了游兴 甚浓的外在条件。下片与之相反,是 即情设景,借景出情。以画面的凄冷 黯淡,烘染内心世界的忧绪万端,揭 示出“游兴全懒”的内在原因。一内 一外,映照呼应,相互生发,层层跌 深。上片乐景,为下片写愁情打下铺 垫,一“乐”一“忧”,正反互用, 有开有阖,腾挪跌宕,使艺术力量得 以尽情发挥,词作更具感染力。正如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以 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