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2024-01-29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留连好景为 谁愁。归潮急,暮云碧,和雨和晴人不识。

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雨无消息。强将此恨问 花枝。嫣红积,莺如织,侬泪未弹花泪滴。

陈子龙是明末反对阉党乱政、后 又举兵抗清的一代英豪民族志士,其 写诗作文,皆注重补偏救弊的现实作 用,苍劲的笔力挥洒出一胸凛然正 气,于词却写得风流蕴藉、婉约绮 逸。此词即以清丽凄切的笔调抒发身 世之感与家国之恨。陈廷焯评为“感 时之作,笔意凄惊”(《词则·别调 集》卷三眉批) ,是很有见地的。

起拍“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 东风湿”二句烘染环境气氛,为全词 奠定了凄惋的基调。晚春,荒僻的古 道上,杂乱的棠梨树丛中,传来子规 鸟凄厉的合唱。东风夹带着凉雨不时 袭来,使人感到阵阵寒意。风中的棠 树,似乎在瑟瑟发抖,大约也有些伤 感吧。古道,写道路的悠久、荒凉。 恻恻,伤痛之意,客观物象注入了人 的主观感情。子规,一名杜宇。传说 古蜀国望帝名杜宇者,失国后化为子 规,其声哀凄。子规悲啼,春光归 去,格外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留 连好景为谁愁”,用反问句承接,略 点一笔,再过渡到下文的写景。“归 潮急,暮云碧,和雨和晴人不识”三 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具体环境。 “归潮急”应上“东风湿”,说明正 当雨后,潮水更为迅急。“暮云 碧”,说明时至傍晚,天气又转为晴 朗。和,连。天气多变,忽雨忽晴, 令人难测,这当是春末夏初常有的气 候。上片写古道、子规、归潮、暮 云、晴雨变幻,着意渲染环境的荒凉 牢落,时序临到春归日暮,眼前景象 迷离苍茫。作者所面对自然环境,正 是晚明王朝大势已去、风雨飘摇的政 治形势的曲折投影和艺术象征。词法 有点有染,上片句句用染笔,“留连 好景为谁愁”横插一点笔,使全片变 活,唤起人们的沉思,隐隐流露出作 者对国事的忧虑和怅惘。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作者缘情设 景,从而含蓄委婉地表达忧国的情 思,那末在下片中,词人则是即景宣 情,情景交炼地抒发了一腔时代的怅 恨。“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雨无 消息”,点染结合,挑明词的本旨。 据《明史·陈子龙传》载,陈子龙于 崇祯十年(1637)考中进士,选绍兴 推官,以定乱功擢兵科给事中。奉命 南下,适值清兵进攻,乃事福王于南 京。屡进策,不纳,辞职罢归。后起 兵抗清,事泄被捕,乘间投水而死。 此词当为作者南下后、被捕前所作。 当时,清兵攻占北京,中原沦陷,当 此危急存亡之秋,豪杰之士争欲施展 韬略,请缨赴敌,报国疆场。可是, 南明小朝廷却不思进取,志士无地用 武,壮志难酬,这对于陈子龙来说, 该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北望音书” 表达他对故国形势的关切和对中原故 旧的怀念之情,“迷故国”说明故国 沉沦,前景难测。“无消息”承“北 望音书”,见出兵燹隔阻,音问杳 茫。“一江春雨”既是不见中原面前 所睹的江南实景,又暗喻胸中忧思之 深有如迷茫无际的春江。词人报国无 门,有志难伸,家国之愁,向谁倾 诉?只有对花弹泪,向鸟说愁了 : “强将此恨问花枝。嫣红积,莺如 织,侬泪未弹花泪滴。”花枝虽美, 但无情思,怎解人间愁恨?但诗人深 愁郁积,无计倾吐,辗转无奈,唯可 对花抒怀。年年应时开放的春花呵, 你看惯了游人赏春的笑脸,听惯了士 女踏青的欢歌,是否也能了解如今风 雨如磐的严峻形势、破家亡国的沉重 哀愁呢? “强将”二字,写出了词人 的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心态。殊不 知在骚人眼中,物物皆有灵性,花鸟 何尝无情? “嫣红积,莺如织”,春 花也为感时而忧伤,凋零败落,堆积 枯槁于阶前; 黄莺也因国变而不安, 神情惊惶,穿梭般飞来飞去。神州陆 沉,华屋山丘,时代的震荡,使万象 万物失常离序,一派乱离零落气氛。 “侬泪未弹花泪滴”,收拍无限凄 惋。杜甫《春望》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之句,《温公诗话》释 之云: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 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杜诗 意在言外,浑厚沉挚。陈子龙此词收 尾数句借花、鸟抒情,胎息于杜诗, 但手法上又翻进一层,而写春花凋 残,飞鸟焦虑,乃至于词人同春花一 齐悲戚流泪,移情于物,物我同悲, 一片呜咽,加倍感人!

全词倾抒忧国伤时之情,上片写 景,为下文布设氛围,凄恻之感融入 环境和景物。下片写情,过片两句醒 题,以下借物写怀,物我交融,情浓 意挚。尾句“花泪滴”与发端“东风 湿”应照,“花泪”乃枝间雨露,既 是实景,又是借物宣情。作者一腔时 代忧愤和沉重的家国之愁,概以婉丽 之语出之,含蓄委婉,寄绵绵不尽之 意于言外,令人沉吟低徊,品味不 尽。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