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 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 杜 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这是陈子龙的一首抒情小词。这 首词没有系年。按陈子龙在隆武二 年(1646) 的春天,写过《唐多令· 寒食》、《二郎神·清明感旧》等 词,格调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这首《点绛唇》很相近。从这首词 的内容看,也应是子龙在明亡之后的 作品。故其写作年代,姑定于隆武年 间,很可能与上述《唐多令》等同 时。当时正是子龙松江起义失败之 后,国破家亡,孤寂一人,飘泊于苏 松杭嘉一带。时逢春日风雨,落红狼 藉,故即景抒怀,抒发了他那深沉的 亡国之痛。
词的上片,写春日风雨,春花凋 零,韶华(春光) 消逝,无可挽回。 上片四句,先就眼前景象写起,用 “满眼韶华”展示万紫千红的春天景 象,接着写风雨烟雾对这美好春光的 摧残。恶风之于百花,总是逞强称 霸,作者用了一个“惯”字写其恶 习,并加以贬斥。“烟雾”,似写雨 的迷蒙,也不妨理解为就是写雾,这 里姑取后者。就字面看,这四句是写 自然现象,平平写来,略无特色。其 实,它的寓意却相当深刻。这里所写 的景象,有东风烟雾,有韶华红花, 这两组景象是矛盾对立的,而以韶华 消逝红花凋零告终。在这里,东风、 烟雾都是恶势力的象征。我国古人 认为,“太平之世,风不摇条”, “太平之代,雾不塞望”,甚至认为 雾是阴侵阳而产生的,是百邪之气。由 此可知,这四句实有作者的政治寓 意,它基本上是当时政治气候的概 括: 清兵南侵,北阴犯阳,明朝的一 派“韶华”,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 返。“只有花难护”,是作者的感 慨,看似平常,不动声色,实际上却 感慨甚深,重如千钧,作者为挽救明 朝的覆亡所作的种种努力与出生入死 的斗争,以及他对明朝灭亡的刻骨之 痛,尽在这一句之中。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深入一层 抒发作者的亡国之痛。“梦里相思, 故国王孙路”,这里“王孙”,不是 象《楚辞》中说的游春不归的王孙, 而是象杜甫《哀王孙》中“可怜王孙 泣路隅”的王孙,这里既包括着亡明 的沦落宗室的子弟,也包括着正在作 最后斗争的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 键。作者借对王孙的“相思”表达他 对故国的相思。相思而在“梦里”, 足见其相思之深,故国之思,沉痛之 至。而眼前的陈子龙,正是孤寂一 人,飘泊流落,有志难展,报国无 路,所以结句说:“春无主! 杜鹃啼 处,泪染胭脂雨。”作者用“春无 主”喻国破家亡,无可栖依,用杜鹃 啼血极言亡国之痛,再用“泪染胭脂 雨”加以夸张渲染,遂使作者的悲痛 收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效果。
后人对陈子龙后期的词一向评价 很高。从这首小词看,起句以风,结 句以雨,一路写来,处处扣题,其间 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比兴寄托,意 旨遥深,虽感恸之至,思如怒涛,仍 出以绵邈澹宕之笔,而不着箭拔弩张 之痕。这正是陈子龙后期词的典型风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