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2019-07-1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珮凌波人 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 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 只愁又听啼

当日 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 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 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这是一首咏物词。沈祥龙认为上 乘的咏物词,“凡身世之感,君国之 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论 词随笔》) ,此词足以当之。词写 于明亡之后,是旨通“风骚”,构思 深刻,立意高远之作。它名为“春雪 咏兰”,实际上寄寓了作者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与复国之志,抒发了深厚的 民族感情。顾璟芳曾评此词曰:“此 大樽之香草美人怀也。” (《陈忠裕 全集》附) 可见,其词旨继承了屈原 《离骚》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词言抗 清复国之志,并不如岳飞《满江红》 那样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而是采用 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极 尽“缠绵猗娜” (陈子龙《三子诗余 序》) 之致。全词上片构思了春雪兰 残、美人不见的意境,象征时局的险 恶,饱含亡国的悲愤; 下片借描写昔 日美人与兰草之情怀寄托故国之思, 并表示了振奋民族精神与争取抗清复 国胜利的愿望。

上片分四个层次: 一、“问天何 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屈原 曾写《天问》,“呵而问之,以泄愤 懑” (王逸《天问序》) 。子龙之 “问天何意”,同样是抒发“愤懑”之 情。“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 草长,杂花生树的时节,但天意反常, 竟是“千里龙山飞雪”,使江南笼罩 在酷寒冻云之中。“龙山” 即楚辞 《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赩之”之 “逴龙”,王逸注: “逴龙,山名也。 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 龙。”这里它是满清贵族的象征。作 者以北来“飞雪”之肆虐比喻政治气 候的乖戾,实指清兵南侵,使“春深” 的明朝骤临寒冬之灾。这一层极写政 治形势的险恶,抒发了愤懑之情。二、 “解珮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这里写 “美人”之消逝。“解珮”用 刘向《列仙传》中典故:江妃出游于 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解珮与之, 遂不见其踪迹。“凌波”用曹植《洛 神赋》典,指“凌波微步,罗袜生 尘”之洛神。“人不见”即指作者心 目中的江妃、洛神一样的美人在“千 里龙山飞雪”的淫威下一时销声敛迹。 这里的美人如同《离骚》 “惟草木之 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中的“美 人”,“盖托词而寄意于君也” (朱 熹《楚辞集注》) 。在封建社会,国 君代表国家,子龙笔下的美人指明朝 君国,侧重于国。“人不见”即指明 灭亡也。“蕊珠宫”系传说中神仙所 居处,这里称“漫说蕊珠宫阙”,意 味着京师陷落,也不必说起。这层通 过凄婉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因朱明王朝 覆灭而生的悲痛之情。三、“楚殿烟 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经过 前两层铺垫,这里正式 “咏兰”—— 零落之兰。“楚殿”、“湘潭”皆为 兰草滋长之地,但今日却呈现出“烟 微月冷”的萧索凄冷的氛围。兰草被 摧残殆尽,已无兰“五六月盛”(《本 草纲目》) 的繁茂景象。王逸曾指 明《离骚》写“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离骚经序》) 。陈子龙词中的 “兰”也是忠贞爱国的志士的象征, 并寄托着作者复国的理想。写兰之零 落是暗示仁人志士复国理想实现之艰 难。四、“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 词意至此一转折: 兰草并未灭绝,深 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这意味着 志士们的忠贞与理想并未被放弃,口 吻中不无自豪之意。但作者心绪复杂,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能不 “愁”, 担心幽谷之兰也将零落,理想要破灭。 《离骚》云:“恐鹈之先鸣兮, 使 夫百草为之不芳。 ” “啼”是兰草 不芳的先兆。鹈即杜鹃。 词意至此 又稍转折,抒写感情可谓委婉曲折。

总的来看,上片色调比较冷,比 较低; 但作者的愤懑、悲痛、担心与 对君国的忠贞等复杂感情写得真实而 深刻,委婉而曲折,与上片相比,下 片却是暖色、高调,可分三个层次: 一、“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 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 同心千结。”险恶的现实使作者不能 不去重温旧梦,借以激发继续斗争的 信心与力量。这一层次回忆昔日美人 与兰草血肉相连的关系,充满了作者 深情的故国之思及对未来的憧憬。词 由“当日”二字转入回想。“九畹光 风”,是先写兰草之总貌,如同全景 镜头: “九畹”即《离骚》“滋兰之 九畹”之意,每畹等于十二亩,此极 写兰草之丰茂;“光风”突出兰草于 丽日和风中流光溢彩之神。“数茎清 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 镜头: 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 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 德。“纤手分花叶”,由兰草转向关心、 培植兰草的美人,是的,志士们忠贞的 美德是君国所培育,因此也得到君国 的宠信。兰草曾在“多情”的美人怀 抱里,结下芳香的“同心之言”,《易 ·系辞上》曰:“二人同心,其利断 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同 心之言”就是仁人志士对君国的忠肠 义胆。作者对此满怀赞誉之情。它也 正是今后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立 场与态度的表露。二、“玉腕香销, 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此写作者 从旧梦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 尚在,但已与兰草分离。“玉腕香销” 即兰草之香已不复存在于美人的玉腕 衣袖。“云鬟雾掩”,形容美人渴念 兰草之憔悴情态。“空赠金跳脱”用 《真诰》典故: 晋时女仙绿萼华曾降 临羊权家,赠权金玉跳脱各一。“跳 脱”即手镯,当为美人与兰草 “同心 千结”的信物。因为兰草 “料得都攀 折”,油然而生“空赠”之感,突出 了君国对抗清爱国的仁人志士的怀念 渴望之心。三、“洛滨江上,寻芳再 望佳节。”词人最后这一笔把词境推 向了新的思想高度: 既然兰草与美人 早有“同心千结”之誓,而兰草也尚 有 “嫣然幽谷”者在,那么就不必悲 观、颓丧。作者也深信: “洛滨江上” 的美人会回来重振精神,在美好的时 节找到芳香忠贞的兰草,重新开创未 来。作者此时扫尽上片低冷的色调, 使全词境界呈现出朝暾般的亮色来, 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首词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十分 含蓄,无一语道破,而是寄托于“春 雪咏兰”的婉媚词境与具体的飞雪、 美人、兰草等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 去细细体会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从中享受到不尽的美感和丰富的诗 意。其“文词婉丽” (陈子龙《宋子 九秋词稿序》语) ,所谓 “婉丽”是 “既有鲜妍之姿,而不藉粉泽” (陈 子龙《王介人诗余序》) 。它婉而不 靡,丽而不俗,既有文采,又自然青 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词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