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群仙笑指九阊开, 朱凤翔丹穴。云暗雁风高揭。向海屋重标珠阙。 文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
迢递谁 知, 碧鸡影里催啼。 骖鸾不得玉京游, 难挽瑶 池辙。黄竹歌声悲咽。望翠甍双鸳翼折。金茎露 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
据《金元明清词选》笺,这首词 是伤南明最后一个帝王永历之作,其 实也是兼伤隆武帝的。我们也沿着这 条线来解析这首词。明崇祯帝于1644 年在李自成攻陷京师时自缢于煤山身 亡,国祚告终。后唐王朱聿键于1645 年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是为南明。 翌年(1646)清兵攻入福建,唐王被 杀。明年(1647)桂王朱由榔在广东 肇庆即位,年号永历,继续抗清。 1656年肇庆复为清兵攻破,永历帝由 李定国迎去云南,后被迫入缅甸, 1662年为吴三桂所杀,南明遂亡。这 首词就是王夫之用了一些象征性的事 物典实曲折迷离地记述了这一史实。 所以它是用词的体裁所写的史诗。
开头四句:“瑞霭金台,琼枝光 射龙楼雪,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 丹穴”,是描绘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州 登基称帝的情况。“金台”,《水经 注》:“昆仑宫城上安金台五所,玉 楼十 二”;“龙楼”,见李煜《破阵 子》词:“凤阁龙楼连霄汉”,金 台、凤阁、龙楼都是指帝王所居的宫 室;“九阊”,见王维《和贾至舍人 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 殿”,阊阖为天门,即九重天门;“丹 穴”见《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 焉,其状如鹄,五彩,名凤凰。”这 几句是说,当隆武帝在福州登基时, 表现出一番祥瑞气象,凤鸟来仪,群 仙(臣)称贺。下两句一转“云暗雁 风高揭。向海屋重标珠阙”,曾几何 时,福州亦不保,为清兵攻陷,隆武 帝被杀,时在农历八月,故以“云暗 雁风”来形容。第二年桂王在广东肇 庆又重建宫阙,登位称帝,是为永 历。“海屋添筹”是一个成语。海 屋,古传说是存储记载沧桑变化筹码 的房屋; 苏轼《东坡志林》:“尝有 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 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 筹已满十间屋”; 这里亦可作广东临 海的房屋解。“珠阙”亦指王宫,王 融《法乐辞》“翠羽之珠阙”。下三 句再写永历帝登基的祥瑞气象:“文 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 “文鹓”,鸟名,有文彩似凤,此指小朝 廷的文武官员。“小春”,农历十二 月称小春。《岁时事要》: 十月天时 和暖如春,花木重花故曰小春,桂王 即位在十月,所以说是小春佳节。上 半阕写了南明二帝登基和隆武被杀的 情节,可做三段读。
下半阕则写永历帝被迫南迁云 南,最后逃缅甸终被杀以及中间颠沛 流离的苦难情况。换头二句:“迢递 谁知, 碧鸡影里催啼”,用了 “迢 递”二字和“碧鸡”一山名,前者说 遥远,不远万里之意,碧鸡山在昆明 湖附近,杨慎《云南山川志》:“碧 鸡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城指昆明 城, 又屈原《离骚》:“恐鹈先鸣 兮,百草为之不芳。”就是说行都 肇庆被攻陷不得不远去云南,已成穷 途之未,有啼之哀。啼鹃即杜鹃, 又名子规。再接三句:“骖鸾不得玉 京游,难挽瑶池辙。黄竹歌声悲咽。” 大意是说,帝王的车驾不得回故都一 游,却不得已一迁再迁,最后逃出国 外缅甸去避难,这里的“瑶池辙”即 用周穆王西征故事。《穆天子传》: “日中太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 作诗三章以哀民,乃宿于黄竹,”李 商隐《瑶池诗》:“瑶池阿母绮窗 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就是咏的这 个故事,以形容路途之遥,民生之艰。 这些反映出永历帝由云南逃奔缅甸, 明朝的一丝国祚已终,恢复无望。下 一句“望翠甍双鸳翼折”,可以看做 是隆武、永历二帝双双被害王气告终 的小结。《释名·释宫室》:“屋脊 曰甍,甍蒙也,在上覆蒙屋也”,即 用以承瓦;“双鸳”指鸳鸯瓦,《三 国志》:“魏文帝梦两瓦落地为鸳 鸯”,通称瓦之成偶者为鸳鸯瓦;白 居易诗:“鸳鸯瓦冷霜华重。”这里 为什么用“双鸳”而且“翼折”呢? 因为这首词就是写二帝蒙难事,所以 用双鸳折翼影射之,也是对南明和 本词的总结。最后三句:“金茎露 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则是尾声 了。“金茎”是铜柱,用以擎承露盘。 《三辅故事》:“汉武帝以铜作承露 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上有仙人掌 承露,和玉屑饮之以求仙”; “桥 山”相传为黄帝埋葬之处,现在陕西 黄陵县。《史记·五帝纪》: “黄帝 崩葬于桥山。”这里当然是用以喻二帝 归天事。
我们在开头讲到,这首词实际上 是一首史诗; 但因为它是词,既不同 于史也异于诗。从这首词中可以领会 到如何才能写好咏史词的一些有关问 题。首先不能用写史的手法直陈其 事,用词要含蓄、要沉着、要贴切; 记事要客观、要形象,要层次分明; 论点要妥当,允许有倾向性,但忌浮 夸,一泻无余。我们说这首词写得不 错,就包括了这些素质。含而不露, 二帝的痕迹在字面上是看不到的,但 从叙述和形象中得到深切的表达;作 者无疑是有倾向性,这在赞美中、哀 悯中都可以体会到,但却没有浮夸躁 进之感。这首词的主题实际上是一出 悲剧,但读来却像是在听一首有声有 色而生动的挽歌,哀而不伤,这就表 现了作者在选词造句寓意方面的调燮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