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次文山和王昭仪韵。昭仪“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圆 缺”句,须于“相顾”处略读断,原是决绝语,不是 商量语。文山惜之,似误。然文山所和二结句,又 高出昭仪上。读之悲感,敬步二阕
曾侍昭阳,回眸处、六宫无色。惊鼙鼓,渔阳尘 起,琼花离阙。行在猿啼铃断续,深宫燕去风翻 侧。只钱塘、早晚两潮来,无休歇。
天子 气,宫云灭。天宝事,宫娥说。恨当时不饮,月 氏王血。宁坠绿珠楼下井,休看青冢原头月。愿 思归、望帝早南还,刀环缺。
文丞相和王昭仪词之事,据《词 苑丛谈》载: “至正丙子 (按“至正” 应为“至元”,是年即宋恭帝德祐二 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 正月十 八日,元兵入杭,宋谢、全两后以下皆 赴北。有王昭仪(昭仪,宫中女官之 职)名清惠者,题《满江红》于驿壁 云: ‘太液芙蓉,浑不是、旧时颜 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 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 朝、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 散,风灭云。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 百二,泪沾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 宫车晓碾关山月,愿嫦娥、相顾肯从 容,随圆缺。’ 文丞相 (文天祥)读 至末句,叹曰:‘惜哉,夫人于此少 商量矣。’ 为之代作二首云: ……” 文天祥大概认为原词的末句,说明 王清惠被俘北上时或许存有侥幸求 生之念,故为之惋惜,而另外代作二 首,其中一首的结句云“算妾身、不 愿似天家,金瓯缺。”明确表示不管 金瓯如何破损,女主人公的节操也将 始终坚守不变。至清初,词人彭孙贻 再和此阕。词前小序,作者深表对民族 英雄文天祥的景仰,推崇天祥改句的 思想境界; 同时顺带指出: 王昭仪原 词结句,读至“嫦娥相顾”处须略停 顿,如此则应理解“肯从容随圆缺”为 决绝语,乃表白自己何能求人宽容假 借而至随波逐流! 彭孙贻以为文天祥 对王词结句的领会是不够恰切的。
作者此篇,为二首和作之一。上 片,先扣紧昭仪身世,极写宋室后妃 被掳北去后故宫的荒冷气氛。“曾侍 昭阳,回眸处、六宫无色。”王清惠 侍奉宫廷,甚得帝宠,当时名琴师汪 元量在禁中亦曾“为太皇(宋理宗)、 王昭仪鼓琴奉卮酒” (见刘辰翁《湖 山类稿序》),因此词里用《长恨 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色”来形容女主人公的绝代风华和殊 恩境遇。然而,曾几何时,香浮九 鼎、花复千官的宫禁繁华景象已归幻 灭,作者对女主人公前段幸运生涯, 只是一句带过,作为铺垫,迅即陡转 笔势,以电掣雷轰的节奏写事变突 发,风云变色。蒙元铁骑长驱南下, 有如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尘起, 原指唐朝安禄山兴兵叛乱,此喻元军 攻宋),女主人公则似琼花离阙,陷 入了极其悲苦屈辱的境地(琼花,原 为扬州名花,此喻王昭仪,兼指被掳 的其他妃嫔。文天祥和词“最苦是、 姚黄一朵,移根仙阙”,姚黄,即牡 丹,亦同一借代手法)。临安沦陷, 宋朝谢太后(理宗之妻)献表请降, 元兵俘宋恭帝及后妃宫眷、侍臣乐官 等三千多人北去。所以说“行在猿啼 铃断续,深宫燕去风翻侧。”“行在”, 帝王外出之所居。此用安史乱中唐玄 宗避难蜀地夜雨闻铃事,借指宋室帝 后被掳离京; 深宫燕去,随风翻侧, 喻人去楼空的亡国惨剧。“只钱塘、早 晚两潮来,无休歇。”即汪元量《传 言玉女·钱塘元夕》“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 潮生潮落”之意,故京依旧,潮打空 城,一种荒凉死寂的氛围已溢于言 表。
通观上片,叙写情事比较具体, 虽亦含蕴作者彭孙贻的故国之思,而 能切合王昭仪的遭际与心境。词至下 片,则完全宕开笔墨,胸臆直抒,作 者简直难以控制自己的填膺悲痛,奋 笔疾书,不再用含蓄掩蔽的语调,几乎 是自己现身而出倾诉积愤了。“天子 气,宫云灭”,谓“金陵王气黯然 收”,邦家无可挽回地趋于沦亡; “天宝事,宫娥说”,故国旧事,只有白 发宫娥能说天宝当年,可见世变沧桑, 百端感慨(天宝,唐玄宗年号,喻指 盛世。元稹《行宫》:“寥落古行 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 说玄宗”) 。“恨当时不饮,月氏王血”, 转为裂帛之音,大有岳武穆“壮志饥 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怒发冲 冠之敌忾。月氏(ròu zhì 肉支), 原为古时中国西北边陲之种族,此以 “月氏王”代指异族统治者。“宁坠 绿珠楼下井,休看青冢原头月”,用 绿珠堕楼与昭君出塞典故,衬托映 照,表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 格(《晋书·石崇传》载: 石崇家妓 绿珠,有绝色,孙秀求之,崇不许; 后孙秀因事诬告,逮杀石崇,绿珠闻之 堕楼以死)。杜甫《咏怀古迹》咏昭 君,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 向黄昏”之句,此仅借用其事之一 端,喻示陷身异国、不得归乡之痛。 结尾,更以“望帝”思归,“刀环” 已缺二语,发为凄厉之调,谓宋君南 还、河山光复已然无望,惟有杜鹃之 泣血哀音,长留于天地之间而已(望 帝,古时蜀国君主,传说其魂化为 鸟,名曰杜鹃,亦名子规,每啼血哀 鸣,声似“不如归去”; 刀环之 “环”,谐音“还”,归还也。)《汉 书·李陵传》载: 李陵战败被俘,降 匈奴;后汉遣使臣任立政招陵,“见 李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 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 还归汉也。”此处言“刀环缺”,则比 喻南归无望。
三阕《满江红》,一首为王昭仪 自作,二首为文天祥、彭孙贻拟作, 总的倾向都体现着可贵的民族感情与 高尚的人格操守,有似一部悲凉乐曲 三重合奏,而各自音声之不同,又显 系出于作者身世、环境、气质之差 别。其中彭孙贻所作,用语尤为激愤 而不平,音声尤为沉哀而凄厉。盖以其 父舍生殉国、自身拒仕新朝,作为明 代遗民志士,国亡家破后,一种创残痛 剧、怨重仇深之特定心理,自必借在 主人公悲剧生涯而注入词中宣泄无遗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