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2024-04-15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忆螺岩霁色

好雨正重九,不上海山门。螺岩却忆绝顶,霁色 满乾坤。少得白衣一个,赢得翠鬟千叠,罗立似 儿孙。独坐可忘老,何用更称尊。

龙山会, 南徐戏,共谁论。古今画里,且道还有几人存。 便拂六铢石尽,重见四空天堕,此处不交痕。远 水吞碧落,斜月吐黄昏。

这是咏重九两首之一。第一首题 为《重阳喜雨》,上片开头云: “今日是何日,春色向秋开。凭栏早 起,一望深雨涤浮埃”,写重阳遇 雨; 过片前三句: “况田家、谣甘 泽,更悠哉”,极写农家久旱逢雨的 喜悦。而词人却因重阳有雨不能登高 眺远,僧舍孤坐,浮想联翩,因有此 词之作: 回忆昔日登丹霞山绝顶—— 螺岩的情景。

丹霞山在广东仁化县南十七里, 重岩绝��,踞锦石岩之巅, 绕山有 海山门、长老峰、紫玉台、海螺岩、天然 岩、天柱山诸胜。词题《忆螺岩霁色》 之螺岩即丹霞山之海螺岩。作者的诗 词集中多首写海螺岩诗词均作螺岩, 盖属诗词中字数所限。龙榆生《近三 百年名家词选》题作“忆翠岩霁色”, 以“螺”为“翠” ,是校对之讹(按: 《词学季刊》时转载不误)。后来选 本沿此误注为“翠岩当指翠屏岩,在 浙江天台县南二十里”是根据地名辞 典误注,紧接着又引伸:“因金堡与 屈大均同时投靠浙江西湖名僧函是门 下做和尚,后来移住广东韶州丹霞山 寺做主持。此词可能是作者在广东忆 浙江翠屏岩而作”,不知所据何书。屈 大均与金堡投函是均在广东,而不在 西湖。这个选本还将上片第二句之 “海山门”注为“浙江台州海门山”, 则纯属无根据之臆测。依照这些误 注,对此词的理解也就陷入谬误,不 得不在此予以纠正。

康熙三十八年(1669)廖燕所作 《游丹霞山记》,对丹霞山形势有详 细描述,兹摘有关海山门,海螺岩与 金堡关系之句如下,帮助理解此词所 写的内容。“……正气阁后峭壁插 天,右望隐隐见海山门如在天半。予顾 同游曰:‘明日从此登海螺岩’ ,众颇 有惧色……二十四日晨起,复由松岭 数折至绝壁下,攀铁练面壁而上,路 益高而陡,至海山门神稍定。扶筑右 行至海螺岩,澹师塔在焉。师为开山第 一祖,予从之游,今别一十八年矣…… 左转为舍利塔,为丹霞绝项。” 廖氏亲游所记,可知海山门、海螺岩 均为丹霞山顶部景区,而不在浙江天 台县和海门(今椒江市)。金堡本人 亦有多首诗词描述海螺岩的景色,与 廖氏所记吻合。辨明以上各点,我们 就可以顺利地解释这首词了。

前片首四句,词人因雨孤坐,既 为久旱遇雨而欣喜,又为因雨不能登 高而遗憾。他已惯于登螺岩眺远,因 今日不得登而神游。“少得白衣一 个,赢得翠鬟千叠,罗立似儿孙。” 是踞山巅下望群峰的景色。“白衣” 似直写仁化江畔的观音岩,这里也不 是深奥的典故,因从海螺岩俯瞰,看 不到观音岩,只能见碧翠群峦环绕, 似成群儿孙罗立。郑绍曾诗:“锦石 (丹霞山别名)耸云端,岗峦势郁 盘。”又李永茂诗:“孤留一柱撑天 地,俯视群山尽子孙。”金堡化用杜 甫“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 孙”诗句,十分自然,既合此地山川 形势,又抒发了作者的清情逸致: “独坐可忘老,何用更称尊”,自叹 自慰,自我陶醉。他生前极爱此境, 死后建塔埋骨于此,借青山以共存。

过片用晋桓温九月九日燕僚佐于 龙山,和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登项羽 戏马台两个故事,回忆昔日与友人重 阳聚会的情景。而今朋友四散,无人 共与登高,更无志同道合者吟诗论 文,孤栖寂寞,难以排遣。所谓“古 今画里,且道还有几人存”是慨叹人 事沧桑。他的同年、诗朋、战友,至今 散的散、隐的隐、死的死; 而他自己 一生更是“难挽天河洗是非,铁衣着 尽着僧衣,百年如梦须全入,一物俱无 只半提”(《鹧鸪天》),两袖清风, 茕茕孑立,只有青山为伴。以下三句 借用佛典,写海螺岩居群峰之巅,又 抒发超脱凡尘之情致。《智度论》五 曰: 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 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此 大石尽,而劫未尽; 又《菩萨璎络本 业经》下曰: 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 石,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 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 “劫”为佛家表示不能以通常年月日 时计算的长时节。“便拂六铢石尽” 就是借用“盘石劫”之典说历时之 长。“四空天”句表示“境界”之 高。佛家认为,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 为三: 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无色界最上有“四天”: 空无边天, 识无边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 天。此四天居三界之顶,又名为四空 处,为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三句 合起来是说不论历时数千万之“劫”, 即使“四空天”堕,此地仍超然屹 立,不涉尘世。此外,这三句也是写 实景,丹霞山有十二景之一——“舵 石朝曦”,鲁超有《颂舵石诗》云: “杲杲赤羽从东来,凡光照耀天为 开。满空云气落沧溟,丹霞碧��相昭 回。盘石崚嶒云气上,瞳眬晓色看千 状。须臾旭采丽中天,万里尘氛化清 旷。”金堡生前极爱此景,常独坐此 石观赏四空山色,并以“舵石”为号 吟诗作画。其以此“盘石”联想到佛 学之“盘石劫”亦属情理之中。结两 句写海螺岩暮景。“碧落” 指天, 《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 霞遍满,是云碧落。”薄暮从海螺岩 远望,水天相接,茫茫一色,只有眉 月一钩高挂天际。此词虽属追忆之 笔,而登高、俯视、眺远仍能使读者 如历其境。作者因景而发的感慨, “共谁论”、“还有几人存”等语, 亦使不得志于世者产生共鸣。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