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难后怀蕙庵
雨中山,山下渡,犹是旧时路。指尽征帆,都向 日边去。萧萧红蓼西风, 白秋水, 望岭表、 苏 郎何处?
莫回顾。只有烟雨鸣鸠,惊飞夕阳 坞。断刹荒丘,再诵鲍照赋。归来又恐伤心,人 非物换,空一座锦城如故。
该词作于顺治二年(1645)四月 二十五日清军攻克扬州后。词题中的 “蕙庵”,姓徐名宗麟,字蕙庵,江 都人,是词人寓居扬州时的友人,此 时远在岭南。依词题,该词抒发的 是对这位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因 为这首词作于“难后”,就使怀远的 内容中包含了明显的伤时成份。上片 重在怀远。“雨中山,山下渡,犹是 旧时路”,这三句是写景,也是追 忆。这山、这渡,这山与渡之间的 路,自己和友人曾经有多少次偕游。如 今,词人从山到渡,从路的这头到路 的那头,目认足踏,往事历历在目。 “雨中山,山下渡”的顶针句法,写 出了词人一一认踏的缓慢过程和出 神姿态。“指尽征帆”两句,写词人 已来到渡头,目光引向远方。长江里 那点点白帆都是向东驶去。“指尽”, 表明词人一一目认心指,希望其中能 出现友人归来的帆影。但 “过尽千帆 皆不是”,所有帆船最后都消失在太 阳升起的远方。“萧萧”,领起两 句,写江边之景。“红蓼”、“白”, “西风”、 “秋水”, 名词对偶 组合,写出了江边秋景的萧索。“苏 郎”,应是苏轼,曾谪海南,此处喻 指远在岭南的友人。词人面对大江, 继续向远方眺望,想象着远在岭南的 友人的行迹。上片主要是写景,由 山、由渡,而路、而秋景、远帆,直 至岭南,随着真实视觉和心理想象的 由近而远,最后系明了怀念友人的主 旨。下片则从告诫友人起,分两个层 次逐渐收归眼前的现实,进入伤时之 情的抒发。“莫回顾”,是告诫友人 不必回首,也不堪回首。如今的扬州 繁华已去,“只有烟雨鸣鸠,惊飞夕 阳坞”,这是今日扬州的萧条景象。 “断刹荒丘”两句,“断刹”,破 庙。“鲍照赋”,鲍照,南朝宋人,曾 作《芜城赋》,描写宋元嘉二十七年 (405)和大明三年(459)扬州兵乱 的荒芜。词人借用此典告诉友人扬州 再次遭到浩劫。“归来”三句,是告 诫友人莫归来。“锦城”,本指成 都,历史上,益(成都)、扬(扬 州)富冠全国,常常并称,在此借指扬 州。词人告诫友人,如果你现在归来 的话,令你伤心的是,广陵城已“人非 物换”,“十里春风”已荡然无存,昔日 交游已亡的亡,散的散,等待你的只 是一座空城。该词交织着怀友与伤时 两种情感。上片怀友,下片伤时。怀 友,并非一般的离别相思,它包含了 词人在自己经历劫难之后对友人处境 的关注和担心。友人与词人一样对扬 州也有着深厚的情缘,这就使得怀友 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和了伤时的内容。 词人深情地向远方的友人倾诉别后扬 州发生的变故。思友而劝友,劝友莫 回顾,劝友莫归来。词人正是在对友 人的深情倾诉和劝诫中,表达出对扬 州遭劫的强烈感伤。全词情感真挚深 沉,情景兼融而下,语言平淡凄婉, 读之令人神情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