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巢鸾凤
有遗予诗者,不敢答,且不忍答。用史邦卿韵。
天妒人娇。正鸾羞觅渡,鹊懒填桥。忽来灯下句, 如听雨中箫。遥知堪瘦倚阑腰。病因影起,香 随梦销。孤眠起、想只有玉楼花照。
清悄, 鸿缥缈。门掩苧萝、空把灵犀抱。拣尽寒枝,压 残金线,幽怨寄怀香草。频展乌丝断离肠,奈何 欲唤青天老! 而今情绪,凭谁问取分晓。
这是一首爱情词。题中指出“有 遗予诗者,不敢答,且不忍答。”它写 女主人公给作者寄诗,作者由于来自 现实生活的某些阻力,怕舆论有所不 许,不敢回答; 然而她却在诗中寄怀 幽怨,表达爱情衷曲。在极度矛盾心 情下填了这首词,抒发作者展读来诗 后对她的思念及无可奈何的思绪,同 时也描绘了女主人公痴情专一、相思 愁苦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对 封建习惯势力的一种抗议。它构思精 巧,词语轻灵尖新,是有意学梅溪而 笑颦悉合者。
“天妒人娇”,开始直抒内心的不 平静: 天嫉妒人的娇美呵! 这四个字 起得突兀,言外之意丰富。把责任归 咎于天,足见其出于不得已,也说不 清。是他“不敢答,且不忍答”痛苦 心情的表白。同时暗示女主人公的娇 美,和他对她深挚的爱慕: “正鸾羞觅 渡,鹊懒填桥”两句借牛女七夕相会 的传说,写他们无缘相见互通心情。 “羞”有怕的意思,这里表现他那种 复杂、细微的心理状态。“懒”,写 无人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这些都有 原因,作者只能归咎于天的嫉妒了。 这样的形象描写,精炼工整,能引起 读者优美的联想,产生深厚的同情。 以上是“遗诗”的背景。“忽来灯下 句,如听雨中箫”,写她寄诗及作者读 后的感受。“忽来”对作者来说出乎 意外,从女子方面看,表现为对爱情 的主动追求。“灯下句”说明诗是夜 晚写就的。“雨中箫”的比喻,以声 音拟诗的感情基调,箫声沉咽,在雨中 更显得凄怨。这两句已暗示作者设想 女子情状,将她孤凄幽怨的形象作 了粗线条的勾勒。它构成工整的流水 对。从开篇至此都是实写,形象的叙 事中饱和着强烈的抒情。以下用“遥 知”领起,转入虚写,“遥知堪瘦倚 阑腰”写她倚栏消瘦的身影。“堪” 忍受,“倚阑腰”靠着栏干的腰身。 意味着当她倚阑企望回音而失望的痛 苦情态。伏过片“鸿缥缈”的描写。 “病因影起,香随梦销”写她憔悴的 神情。“影”,写真,即画的肖象。 “香”,粉香,代指她装饰打扮。 “销”,消散。这两句写她因不得音 信而孤影自恋,孑身独立,终因刻骨 相思而抑郁成病。“孤眠起、想只有 玉楼花照。”写她孤独凄凉的生活。 “花照”,则正是花鲜艳盛开的时 候。这里用明丽美好的景色反衬她的 凄凉寂寞,“以乐景写哀”。
换头从另一角度描写,“清悄, 鸿缥缈。门掩苧萝、空把灵犀抱”, 写她的失望与痴情。“清悄”,清冷 寂寞。“鸿缥缈”,“鸿” 代指音 信。作者回音渺茫,她感到寂寞清 冷。“门掩苧萝”即“苧萝掩门”、 “苧萝”山名,在浙江诸暨县南,相 传是西施出生地。“空把灵犀抱”, “灵犀”为传说中的神兽,角中有白 纹,感应灵敏,故曰灵犀。李商隐 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 题》)这是说她空怀着心心相印的痴 情,愿望难以实现。下边进一步写她 的愁思。“拣尽寒枝,压残金线,幽 怨寄怀香草。” “拣尽寒枝”语出苏 轼词“拣尽寒枝不肯栖” (《卜算 子》),以孤雁为喻写她坚贞专一的品 德,“压残金线”语本秦韬玉诗“苦 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借以写她对青春年华虚 度的伤感,并暗示她清贫的外境,与 “门掩苧萝”相应。这些都是由爱情 受阻引来的“幽”怨。“寄怀香草”, 托香草以抒怀,即写诗来表达自己的 心曲。这里遥应上片“忽来灯下句”, 结束对女主人公的描写。至此,我们 可以了解到,词中女子是一位娇美而 有才华,出身清贫的女士,她敢于大 胆追求爱情,由于某种原因难以实现 其目的,只好以诗转达她的幽怨。这 种具体而微的设想,表现作者极度爱 慕和深切思念。以下由虚入实,抒写 作者的心情。“频展乌丝断离肠,奈何 欲唤青天老”! “乌丝”,即乌丝阑, 李肇《国史补》卷下: “宋亳间有 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这里借 指她寄来的诗笺。“青天老”化用李 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若有情天 亦老”诗意。作者频频展读她寄的诗 笺,离别的愁肠寸断,徒唤奈何,青 天将为之衰老。较之“天妒人娇”的 呼吁力度更大。“而今情绪,凭谁问 取分晓。”这是说,现在万千思绪, 请谁去把事情问个明白呢?写作者无 可奈何,言外之意无穷难尽。
这首词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是 构思精巧。它构思题材,从整体入 手,打破上下片的界限。全词三个部 分。开始写“遗诗”的背景及读诗的 感受。中间设想女主人公的情状,上片 着重写她孤处的凄凉寂寞;下片着重 写她品德的专执坚贞。采用多角度多 侧面描写,极有层次。结尾写作者无 可奈何的痛苦心境。三个部分,由 “灯下句”转入对女主人公的描写,从 实到虚。“幽怨寄怀香草”应“灯下 句”,结束对她的设想,呼应灵活。 “频展乌丝”,又扣“寄怀香草”, 由虚入实。虚实转换,衔接紧密,是 作者构思精巧处。二是作者善于用凝 炼的词语描绘事物,“鸾羞觅渡,鹊 懒填桥”、“遥知堪瘦倚阑腰”, “病因影起,香随梦销”、“门掩苧 萝”等,轻灵尖新,言外之意丰富, 能开拓读者的审美联想,表现出一种 特有的浓缩美。这些特点,梅溪词中 是常见的。作者此词选调并用其韵, 可见受梅溪的影响较深。与梅溪《换 巢鸾凤》相比,内容相近,虚实处理 不同。其情趣及思想深度,显然有超 越梅溪原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