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2019-07-1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身世飘飘落叶,生涯泛泛孤舟。客心未冷已成 秋。况是凄凉重九。

何处砧声村曲,谁家笛 响楼头。十千沽酒欲消愁,不奈愁多于酒。

这首词虽无题目揭示内容,但纵 观全词,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意在 写词人自己羁旅异乡的凄凉身世和寂 苦的生涯,以及因砧声、笛响而引起 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上片写凄凉身世和寂苦生涯,念 家人,无缘相见,思故乡,愁苦难 当。李清照《词论》有云:“词别是 一家”,也就是说在表现方式上,应 当与诗歌有区别,所以在词作里“愁”、 “苦”这样的感情,不象在诗歌里写 得那样直率明白,而是通过委婉深曲 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的。这首词开篇 便曲折有致,词云:“身世飘飘落 叶,生涯泛泛孤舟”,这是概括写自 己的身世和生涯,而这“身世”、“生 涯”,不是具体写实,它只是表现一 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 境,但是,这种心境,词人是以比喻 的修辞方法,把“飘飘落叶” “泛泛 孤舟”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赋无形 的“身世” “生涯”于有形,把感情 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这里“落叶” “孤舟”两个喻体,本身就有“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状,又于 前分别冠以“飘飘” “泛泛”,便形 象地写尽: 身世之苦,如同落叶,任其 风吹而无依; 生涯之惨,宛若孤舟, 任其水主宰而沉浮。在这样处境下,如 此心境的词人,于是发出“客心未冷 已成秋”之叹。其意是说自己羁旅异 乡游子之心,天虽未冷,然其心已成 秋。本来“未冷” “成秋”,言之无 理,彼此矛盾,然以其写游子心境, 却顺理成章,恰到好处。故“秋”字 不仅点时令,而且状心境,“秋”便 成了 “愁”的代名词。这里有多少感 叹! 这是词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 表现。如果说“落叶” “孤舟”是 词人感情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话,那末 “已成秋”则是其内在心境的披露。 让读者由此可思而得知词人“身世” “生涯”的难堪。于其心境难堪之 际,却恰恰又正逢“凄凉重九”之 时,更加重心境之痛苦。是日, 正值心境如秋,更逢“凄凉重九”, 能不忆家人,家人可曾佩戴茱萸登高 饮酒?

下片极言思乡之情。词的前两句 均以疑问代词为冠,这样就把读者带 到词人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 读者同词人一起思乡念远。以其写法 论,是从听觉入手,“砧声村曲”“笛响 楼头”。以其明暗而言,明写砧声盈耳, 笛响不绝; 暗写凄苦心境,思乡愁怀。 以其结构看,“村曲”、“楼头”,交相呼 应;“何处”谁家,错落有致。况且,“何 处”、“谁家”,不唯对仗工整,且使读者 追声寻觅,时而村曲,时而楼头,时 而闻砧,时而听笛,动态宛然,笔墨 难绘。正是这使身处异乡的游子,思 家人,无缘相见,念故乡,愁苦难当。 于是引出“十千沽酒欲消愁,不奈愁 多于酒”的绝妙结语。此二句出笔婉 转,比喻新颖,达意真切,不类古人。 之所以如此说,盖因古人多以水喻 愁,诗云: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 牵愁万里长” (李太白《横江词》)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 愁” (刘禹锡《竹枝词》) ,“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便做春江都是 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 子》) 。孙自式的愁别具形式, 亦多一层曲折,“十千沽酒”语出李 白《将进酒》诗: “斗酒十千恣欢 谑”,本为助欢之酒,然而结果是愁 多于酒,以愁多于酒而别于他人。愁 本来是无形无态的东西,而在孙自式 的笔下却以酒相比了。这样的比喻, 不仅把抽象的愁物化了,而且形象化 了,从而使它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质与量兼而有之。另外,放眼全篇, 这两句和诗人寓居异乡的凄苦心境结 合得非常紧密,从而使抒情形象显得 更加丰满,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 加突出、显明、深刻。结句不仅呼应 首二句,而且使“身世飘飘落叶,生 涯泛泛孤舟”更具体化,收到较好的 艺术效果。笔触凄婉,“沉郁顿挫中 别饶蕴藉” (陈廷焯《 白雨斋词 话》) ,富于情韵之美。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