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旅 月 怀 人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 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 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 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这首词约作于康熙四年甲辰 (1665),作者自前年癸卯冬月出狱 之后,流寓江南,枝栖未定,在一个 客馆凄清的夜晚,月色皎洁,既有身 世坎坷之悲,又有万里怀人之痛,因 而发为此词。题为“旅月怀人”,基 调相当清冷,从思想境界来说,是符 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的。
上片前三句,写旅夜月色凄清之 景。首句“月去疏帘才数尺”,月亮 本是悬在半空,由于夜凉如水,寒光 逼人,作者感到这月亮离开窗帘,仿 佛只有几尺似的。接着二、三两句写 在一片惨白色的月光下,那些栖枝未 稳的乌鹊,竟都惊飞起来了。曹操 《短歌行》曾绘出“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的境界,这眼前的情景,和曹 诗里所描绘的又何等相似啊! “月明 惊鹊未安枝” (苏轼),自己频年漂 泊,不正和惊枝的乌鹊一样吗?作者 用“一片伤心白”托出此境的异样清 冷,不言“皎白” ,而曰“伤心 白”,这就在月光上涂上一层使人 感伤的色彩,也是作者内心凄恻的展 现。这三句情中寓景,景为情设。第 四、五两句点出怀人,抒怀人之情, 并为怀人点明特定环境。作者所怀思 的是故人,而此人此时又远隔万里关 塞,使怀人之情,更与一般不同。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 星。”则知所怀之人,此刻的心情也 是和作者息息相通的。作者的好友 中,放流外地,永平别后,很少 晤面。宋徵璧在潮州,秦陇地带也有 不少故友。而在燕京和作者并称“燕 台七子”之一的丁澎,此时远戍尚阳 堡还未遇赦。作者在《寄怀施愚山少 参》诗中说: “丁也坐微眚,足践辰 韩雪,余往送之郊,泪痕欲成血。” 句中的“丁”,即指丁澎。壬寅(康 熙元年)狱难中和作者同时被系的姬 义卿、孙启人等,也被远谪辽西。这 些人他都时萦梦寐,所以不必实指所 怀为谁,而关塞万里之情乃更见凄 苦。“南楼谁弄梅花笛”这句,也是 寄慨无端之语。南楼在武昌(今湖北 鄂城县南) ,又名玩月楼。《世说新 语·容止》篇记载: “庾太尉(亮) 在武昌,秋夜气清景佳。使殷浩、王 胡之之徒(登楼) 理咏……庾公俄而 牵左右步来,诸贤欲避之。公徐曰: ‘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 浅。’”所以南楼也称庾楼。南楼弄 笛,本是月夜雅人清致,而如今人隔 万里关塞,则南楼虽在,弄笛之人也 不知其为伊谁,“南楼”一句,不过 表示感旧之情而已。
下片“蟋蟀灯前欺病客”三句, 点明时节是秋天。句中的 “病 客”,正是作者自己。作者因不忍睹 此伤心的月色,乃由疏帘之前转向室 内,时已夜深,作者在灯前听到蟋蟀 的鸣声,又增添另一种愁思。这三句 包含多层意思。作者的心情本已凄 楚,而蟋蟀偏偏在此时哀鸣,好象有 意欺人似的。这是一层。作者身在病 中,又当月色凄冷的旅夜,本想早点 入睡,听到蟋蟀凄切的声音,想睡也 难入睡,这又是一层。作者在灯前顾 影徘徊,于是身世之感,怀人之思, 客舍病中的孤寂,千头万绪,涌上心 头,这是第三层。无情的蟋蟀,竟乃 欺人如此,真是“蟋蟀不谙人意苦, 啼声搅起愁千绪”啊! 然而就在这一 时刻,墙角的芭蕉,送来瑟瑟的风 声,被风吹得欹侧了的芭蕉,恰好遮 掩了窗子,窗外的月光,再不能透进 疏帘,作者反而感到心绪宁静了一 些。“亏伊遮掩窗儿黑”的结句,正 是对风里的芭蕉作衷心的感激呢!
这首词意境深沉,文字清美,运 用典故能自见新意。上片的“乌鹊惊 飞”,形象地展示自己此时的心境, 既有别于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的景况,也不同于周 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的情境,而是透过“一片伤心白” 自 见境界。“南楼”一句,既用庾亮、 殷浩的故事,又融会李白“黄鹤楼中 吹玉笛” (《登黄鹤楼》)、赵嘏 “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秋 望》)的诗意,词旨耐人寻思。下片 借助于蟋蟀、芭蕉两种客观事物,表 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蟋蟀之秋夜哀 鸣,芭蕉之因风欹斜,原不过是客观的 现象,何曾有心欺灯前的病客和为此 客遮黑窗子?在作者一褒一贬之间, 这些事物,便都沾上了主观的感情色 彩,而皆成为有意识的动态。作者文 笔之妙也正在于此。末句用“亏伊” 两字,尤为缜密。曹尔堪评云: “感 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故 也,细不可言。”所评深合作者的思 致。(曹评见评点本《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