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不 寐
昨夜梦魂中,翠袖轻笼,月华低照锦香丛。若使 伊家同此梦,也算相逢。
今夜恰惺忪,好梦 无踪。孤帏寂寂听寒蛩。一点漏声千点泪,月挂 疏桐。
这首词写一位男子对情人的思念 之苦。“昨夜梦魂中,翠袖轻笼,月 华低照锦香丛。”首句先点明昨夜入 梦,后两句则写梦中情形。“翠 袖”,碧绿的衣袖,当是少女的装 束。“轻笼”,写的是初恋少女与情 人幽会时半羞半喜以衣袖半遮半掩着 脸庞的情态。“锦香丛”,可能是所 钟情女子住所的美称,是梦中相会之 处,也是他们幽会的老地方。这三句 意思是说: “在昨晚的梦境里,与你 在月光低照的闺房里相会。”这可能 是初恋时的回忆,也可能是如今愿望 的达成。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 梦。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现,可它毕竟 是虚幻的,一旦回到现实就会破灭。然 而尽管如此,梦到底能给悲苦中的人 儿带来片刻的欢乐和温馨,对于一个 沉溺于思情不能自拔的人来说,这样 的慰藉那怕极为短暂也并非没有意 义。“若使伊家同此梦,也算相 逢。”“伊家”,即 “你”。这两句 意为如果你也做一个同样的梦,那么 我们也可以算是相逢了。从写梦境转 写梦回后的愿望,在意思上翻进一 层。尽管梦是虚幻的,相会也不可 能,但如果双方能同入一梦,共度梦 中的良辰,共享梦中的欢乐,说明彼 此的心是相通的,形离而神合,也算 得相逢一场。语似超脱,情则极为凄 苦。试想同入一梦已属渺茫,真的相 会那就更是枉想了。“也算”二字, 透露出了主人公那种无可奈何的自我 解嘲心情。
下片转写今宵不寐,看似另起一 笔,实际在感情上又逼进一步。上片 写入梦还只能算是铺垫和蓄势,全词 的重点在于突出 “不寐”。昨夜的好 梦今夜还想重温,对于孤寂的主人公 来说,多么希望夜夜都有这样的好梦 啊! 可是“今夜恰惺忪,好梦无 踪。” “惺忪”,意如清醒。原想重 温旧梦,但今夜偏偏无法入睡,梦自 然是做不成了。失眠的原因大概正是 因为急于想入旧梦而过于兴奋激动之 故。“孤帏寂寂听寒蛩”,孤身躺在冷 寂的帐子里,只听见深秋的蟋蟀悲切 的叫声。本来蟋蟀的叫声很微弱,但 对于心事重重而不寐的愁人来说,却 是声声入耳。这里用环境的冷寂,烘 托人物内心的凄凉。“一点漏声千点 泪”,古人以滴漏计时,“一点漏 声”,言时间之短,但对失眠者来说 却点点在心。“千点泪”,状泪下之 多,可知其内心悲切到了极点。是伤 离别之久,是悲青春易逝,抑或兼而 有之?上面两句,是从听觉上写幽独 凄冷,结句则从视觉上加以强化。 “月挂疏桐”,帐外一弯月儿挂在秋 桐光秃的枝桠上。这句写景,显系化 用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句 而来。一个“挂”字,传达了两层意 思,一是见出夜之深,月已西沉,倘 月悬中天,疏桐何以能挂; 二是此月 定非圆月,否则用“挂”字不确,只 有弯月如钩,与 “挂”才相符。缺月 与疏桐都是一种残缺清冷的意象,这 里显然是失眠者心境形象的具体表 现。以景作结是张台柱词惯用的手 法,这种手法能使词意涵永丰富,而 且结句的情调往往可以返照全词,有 一锤定音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风格清丽深婉,明白如 话。在章法上较突出的一点是采用 对比,一昨一今,一梦一醒,两相比 照,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