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2023-09-0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金庭远眺

水天万顷无涯,奔涛怒涌层峦罅。翠峰孤峙,苍 崖伫立,岭云高驾。瀑布千寻,渔罾万叠,半空 晴挂。乍扁舟飞渡,奔雷汹汹,浑一似,无羁 马。

浊浪排空激打。闪巉岩、势同雄霸。苕 溪南注,吴山北枕,望中如画。怒虎凝威,神蛟 吐沫,乍看还假。蓦回头恰是,五湖春浪,鼓风 西下。

诗家写景,可以用形似之语巧言 切状,附物图貌,亦不妨借神思之 笔,视通万里以外,一吐胸中勃郁之 气。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其中虽 不无往日的视听体验在内,而得力处 却应归于心游万仞的想象之功。昔东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有云: “余所 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 若已再升者也。”孙兴公虽未亲身登 陟,而指陈景物却一如置于眉睫之 前,这种“驰神运思”的写法为后代 诗家开出方便法门。这首词便是一 例。此词题为“金庭远眺”,金庭, 山名,一名丹池山,位于浙江嵊县东 约七十里处,为天台山华顶峰之东 门。唐裴通《金庭观记》云:“剡 中山水之奇丽,金庭洞天为最。”该 山作为登览胜地在唐宋及清初时极有 盛名。而词中所写“远眺”的对象, 竟是远隔数百里之遥的太湖流域,这 从词中所写的“苕溪南注”、“吴山 北枕”等语,自不难确定,据方志所 载,自金庭向西北至杭州府城就有四 百余里,恐非目力之所能及。可见此 词所写,未必是目击之景的实录,而 是意之所至,挥洒成篇,其笔墨之酣 畅反较其他篇章为优。这是读本词之 前不可不知的。

词的上片写太湖景象。首二句言 太湖水域之辽阔和水势之汹涌。据 《名胜志》所载,太湖“其大三万六 千顷,东西二百余里,南北一百二十 里,周五百里。”故首句便有横空出 世之概,言水天相连,浩渺无际。二 句言湖面风急浪高,云水似从岗峦岸 屿的缝隙中喷薄而出,亦即“惊涛裂 岸”之意。“翠峰”以下三句写湖岸 的陡峭高峻。以上是概述太湖形势。 接着,作者又以具体的特写镜头加以 分说。“瀑布”三句写日丽中天之 际,湖上水光滟潋晃漾,令人目迷神 眩。“瀑布”指波涛冲击高耸的崖 岸,其势相激,水流迸溅一如瀑布之 从天飞坠。“渔罾”则指湖边布满无 数用竹竿支架的鱼网,沿滩岸一路逶 迤而去,把近处的水域切割成无数小 块。试想在日光映照之下,这一纵一 横,该是如何金碧辉煌! 此“万顷无 涯”之丽景也。后一个镜头,写扁舟 一变往日之从容徜徉而为颠簸疾驰, 一如脱略羁绊之奔马,令人目骇神 移,惊心动魄,此又“奔涛怒涌”之 奇观也。故上片乍看一路迤逦写来, 初不经意,实则有总有分,在气势磅 礴中又善于部署经营。

下片以“借景”手法,把画面向 整个太湖流域展开,而其主意仍不离 太湖。所谓借景,乃借他处之景以充 实目前之景。如唐王维《汉江临泛》诗 本为吟咏汉水而写,首二句云“楚塞 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却是借极远 处的“三湘”、“九派”以张大其 势。此词亦同一妙用。词中说的“苕 溪”,发源于天目山,向北分成二 流,至吴兴汇合后注入太湖。“吴 山”,又名胥山,在杭州东南,左带 钱塘江,右瞰西湖,南宋初金主完颜 亮南侵,欲立马吴山第一峰,即此。 一说,“凡(杭州)城南隅诸山蔓衍相 属总曰吴山。” (《名胜志 》 ) 苕 溪、吴山均浙中名胜,一由南注入太 湖,一北对太湖而立,故“南注”、 “北枕”,仍是以太湖为本位,而其 连属呼应,包孕吴越,其势也愈见壮 观。清初朱彝尊有《吴山望浙江》诗 云:“一峰高出万松寒,磴道虚疑十 八盘……旧是锦衣行乐地,江山真作 霸图看。” 此词下片所云“势同雄 霸”、“望中如画”,即是朱诗“作 霸图看”之意。下几句进一步申说, “怒虎”喻吴山,“神蛟”喻苕溪, 指虎踞龙盘,风云际会;“乍看还 假”,则久望疑真。歇拍处,仍收回 到太湖上去,“五湖”此处即指太 湖,言春潮铺天盖地而来,而吴越山 川正赖此而生气焕发,显得壮丽无 比。

此词通篇写景,而以写水势为 主。全词用笔流利俊爽,一气呵成, 句与句之间紧紧啮合,即在换头处亦 不另起,而是顺势直下,一泻千里。 押韵以去声为主,如“罅”、“驾” “挂”、“霸”、“画”、“下”等,去 声激厉劲远,这种“声情”和词中的 “文情”相吻合,遂形成一种开阖动 荡、激越健举的气势和力量,表现了 对大自然造化神功的无限赞叹之情。 这首词之所以声色动人,正在不斤斤 于表现一隅所见,而能以“气” 取 胜。这说明在艺术上,胸中丘壑往往 是更胜于真山真水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