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钱塘观潮
遥望海门开,匹练初来,须臾万马蹴飞埃。白雪 洒空红日暗,疾走风雷。
乘醉上高台,俯仰 徘徊。眼前陵谷总堪哀。安得钱王张万弩,重射 潮回。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观钱塘 潮,千古盛事。古往今来,不知有多 少诗仙词圣、文人墨客,面对排山倒 海的江潮,发出过伟哉壮哉的慨叹, 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名句。著名诗人 白居易在晚年居住洛阳期间,充满激 情地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可见观潮给他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魂牵梦绕,他期待着重 游的一天。
这首词也是写钱江观潮的一首佳 作。词的上片,用浓墨重彩,极写钱 江大潮的气势雄伟。一开头,写大潮 自海门涌入的壮景。远看,犹如一匹 白练一洁白未染的熟绢,来自天外, 转瞬之间,就象万马奔腾,扬起阵阵 尘埃。钱江潮的这种壮丽景观,是钱 塘江的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钱塘江 在杭州入海,由于海潮倒灌,逆流而 上,特别是受到龛山和赭山的约束, 愈发使潮势汹涌,激成巨涛,蔚为壮 观。早晚二潮,尤以八月中秋左 右为最大。《钱塘候潮图》有这样的 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 江; 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 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作者好 象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一组变焦镜头, 把远景拉近,既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壮 观,又点明了大潮推进速度之快。你 看那波涛激荡,浪花和飞沫就象漫天 飞舞的白雪,遮天蔽日,竟然使挂在 空中的一轮红日显得暗淡无光。你听 那惊涛拍岸、波翻浪卷发出的声音, 如一面面战鼓频敲,如一阵阵雷鸣轰 响。整个词的上片可说是一气呵成: 由远及近,由色而声,立体全息地描 画出一幅钱江大潮图。
如果说词的上片纯写景,那么下 片则是触景生情,感慨系之了,作者 乘着酒兴,来到高台之上,望着钱塘 江潮,心潮更比江潮高。星移斗转, 岁月不居,仰观前者,俯视后人。作 者在这千古江山面前徘徊思索。陵 谷,指陵变为谷,谷变为陵。《诗 经》: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喻 指山河变迁。眼前的波峰浪谷,令人 联想到沧海桑田,几经变易,这种变 易总是令人感到悲哀。怎么能象当年 钱王那样,用弓箭再把大潮射退呢? 《北梦琐言》载: 五代时,杭州钱江 大潮一直上溯到罗刹石,海塘屡筑屡 塌。吴越王钱镠大怒,叫三千犀甲兵 士张弓搭箭,迎着潮头射去,他自己 也以铁箭射之,结果潮水渐渐退去, 海塘终于得以筑成。罗刹石一带成为 陆地,变成产米的粮仓。作者在这里 运用钱王射潮的传说,与其说掺杂着 淡淡的惆怅,不如说寄托着变沧海为 桑田的愿望和征服自然的豪兴。以往 写钱江观潮的诗篇,除了盛赞大潮的 气势壮丽雄壮外,往往不忘讴歌 “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形象。 那些冲波逐浪的健儿,“皆披发文 身,手执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 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 变” (《武林旧事·观潮》) ,穿梭 于波峰浪谷间,驰骋自如,表现了伟 壮阳刚之美,因此颇得诗人的青睐。 但词作者没有因循旧作,而是另辟蹊 径。面对大潮,思潮汹涌,从眼前的 涛峰浪谷,想到历史的沧桑巨变,万 物更迭。不是象弄潮儿那样腾波弄 潮,而是想象如钱王那样,张万弩, 射铁箭,把汹涌的海潮射退,变沧海 为桑田,造福人民。安定社会,这样 的命意应该说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