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松花江望雨
晓峰新翠飞来,锦帆半渡春江楫。恰才回首,碧 罗天浮,弱云微抹。咫尺苍茫,狂飙骤卷,怒涛 喷雪。讶盆翻白雨,松林转黑,红一线,雷车 掣。
如此风波怎去?急回船。渡头刚歇。野 炉争拥,征衫未燎、薄寒犹怯。辽日遗墟,金源 旧事,断垣残堞。有当年遗瓮,土花蚀绣,听渔 人说。
这首诗是高土奇“壬戌春,扈从 奉天乌喇” (《清吟堂词·自序》) 途中所作,收在《蔬香词》中。康熙 二十一年(1682) ,词人以侍从人员 身份随驾北巡,途中吟成北国春天自 然风光的词六首,此词是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写春晓舟渡,在松花 江上望见大雨滂沱的奇景。首句“晓 峰新翠飞来”,写拂晓时分东曦升 起,群山峰峦披上翠绿色的新装迎面 飞来。这个“飞”字用得特别好,化 静为动,别有神采。怎么会有这种感 觉的呢? “锦帆半渡春江楫”,一个 “春”字点明季节,原来词人在春天 的松花江上扬帆航渡,行驶了一些路 程。舟中看山,疑为山动。“半”, 一些之意,不是齐巧一半。人在行舟 之时,容易产生一种心理错觉,赋予 静物以动感,好象两岸群山迎面而 来。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 “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敦煌 曲子词《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 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 动,是船行”。本词所用的“飞”比 上引二词所用的“走”更胜一筹,不 仅说明船在江中行走迅疾,而且,赋 予群山的动感更强,让它们活脱脱地 飞腾起来了。这时在江上渡舟,心往 神驰,该是何等的惬意! “恰才回 首”以下六句写江面上空风云变化, 层层递进,步步加深。“恰才”三句 是仰视角度,正好一回头,就望见碧 天晴空好象飘浮着的青绿色罗纱,一 层柔薄的淡云轻轻地抹在它的上面。 “才”,犹一也。张之翰《金缕曲》: “君去丁宁无别语,怕山灵怪我来何 暮,才有伴便回去。” “咫尺”三句 由仰视转入平视,停会儿,头顶上云 气迷蒙浩茫,狂风猛烈地卷起波浪, 汹涌的江涛前后撞击,喷发出的雪浪 花飞溅入空。“怒涛喷雪”,似化用 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涛卷霜雪” 和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 雪”句,语言精炼,意境雄奇壮美。 “讶盆翻白雨”四句承上,写雷鸣电 闪中的暴雨。领格字“讶”为惊奇、 诧异之意。“白雨”,大雨。李白《宿 虾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 竹。”我们看到: 翻盆的大雨色如白 练,青翠的松林变成黑魆魆的地带, 电光闪闪象一根根横挂的红线,雷声 隆隆在耳边迅疾滚动。这是一幅塞 北春江晓雨图,画面上风云突变,雷 电交加,不仅呈现出绚烂、浓丽的色 彩,而且使人产生风雨、雷电巨大声 音交响的流动感。如此壮观场面,怎 能不叫身入其境的词人心悸魄动、惊 诧万分呢?
词的下片,写回舟避雨并闻渔人 语致生怀古之情。“如此风波” 三 句,自问自答: 这样的暴风骤雨,惊 涛骇浪,怎能冒险舟渡?只有急急返 回岸边,到了渡头正好休息一阵。 “野炉”三句,写上岸以后,大家争 着围拢在野地炉边烤火,湿漉漉的旅 行衣还没有烤干,虽然春天轻寒,身 子仍然有些畏冷。“燎”,烘干之 意。“薄寒”,轻寒。以下“辽日” 三句转入怀古,乍看似有突兀之感, 仔细品味,亦可理解,并未悖于常 理。词人曾随康熙帝三临绝漠,当他 渡舟遭雨,受阻在松花江边渡头之 时,眼前所见是一片毁坏、残缺的墙 垣,自然联想起历史上从这儿崛起的 朝代的兴亡: 后梁时,耶律阿保机称 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125年 为金所灭。共历九帝,统治二百十 年; 宋徽宗时,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 帝建金国,先后灭辽和北宋,1234年在 蒙古和宋联合进攻下灭亡。共历九帝, 统治一百二十年。“金源”,金国的 别称。《金史·地理志》:“上京路, 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 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 盖取诸此。”结句点出怀古的另一个 直接原因是亲耳所闻: “有当年遗 瓮,土花蚀绣,听渔人说。” 意思 是: 在渡头听到渔人讲的一个传说, 这儿曾经发现过一瓮宋钱,瓮上的五 彩画图已被泥土剥蚀,剩下了斑斑点 点的痕迹。“土花”,埋在地下的 古器物上长出了苔藓。梅尧臣《古 鉴》诗:“古鉴得荒冢,土花全未磨。” “绣”,五彩俱备的绘画。一片废 墟,一瓮宋钱,松花江边,目睹耳 闻,词人对此怎能无动于衷! 身为内 阁学士的高士奇自然知道大清国的历 史渊源,本朝太祖努尔哈赤是女真族 的后裔,金、清原是一脉相传呵! 身 为康熙近臣的高士奇当然明白自己是 如何发迹的,如果没有圣上的知遇之 恩,怎能由一孤竖寒儒而骤致通显! 因此,平素谨慎的高士奇写景、怀古、 抒情,又不能无所顾忌。
通观全词,寻绎词意,这首《水 龙吟》题目是“松花江望雨”,但非 纯然观取胜景,写塞北春日风云突 变,似在暗喻朝代兴亡、历史变迁的 不可避免性。末尾通过所见所闻,在 怀古中隐约透露不忘故国的淡淡情 思。此词气象开阔,铸语劲健,在以 和平尔雅见称的高士奇词中是难得之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