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 凄凉。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 黄花开也近重阳。
小词写离情,本是它的特长。张 炎《词源》卷下曾举秦少游 《 八六 子》作为离情词的范例,说是“离情 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融,得言外 意。”这首《浣溪沙》也是以情景交 融的手法写离情,亦有意蕴言中、韵 流弦外之致,不失宋人风味。
词中主人翁为一少妇,规定情境 是她的丈夫已外出多时,至今未回, 因此这位少妇在等待征人的归来。 起句“消息谁传到拒霜”,直抒胸 臆,融情入景。“拒霜”,花名,木 芙蓉之别称,又名木莲。仲秋开花, 性颇耐寒,因称拒霜。苏东坡《和陈 述古拒霜花》诗云:“千株扫作一番 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 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已把此花的 特点作了精确的概括。细观此句,征 人外出之后,曾托人捎信,说是中秋 时节拒霜花开,他一定回来。可是拒 霜花已开,征人犹未还家,所以这位少 妇不免起疑: 这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盼望之情,以问句出之,愈见盼望之 殷。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谁”字, 这是指她的丈夫,还是指捎信的人 呢?似乎很难确指。妙就妙在没有确 指,唯其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地抒发 思妇的一腔幽怨。所谓以虚字点活, 即此意也。
第二句“两行斜雁碧天长”,本 是景语,但也蕴有感情。自从汉代苏 武牧羊故事流传以后,人们总以为雁 足可系帛书。诗词中更是常用此典, 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云中谁寄 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 时少妇极目长天,只见两行征雁,向 南飞行。她在内心里不禁嘀咕: 古 人说鸿雁传书,为什么它没有给我捎 来消息呢?可见此句乃是蝉联首句而 来。“雁”上着以“斜”字,表明风 疾; “碧天”下缀以“长”字,极言 思妇所望之远。则种种离情,俱在此 景象中绘出。至歇拍“晚秋风景倍凄 凉”,则收缴上文,思妇怅然若失之 神态,凝然可想矣。
上片写室外,下片转写室内。过 片二句以整齐的一联写怀人不见的落 寞情怀。“银蒜”,押帘之物,银 制,其形似蒜。庾信《梦入室内》 诗:“幔绳金麦穗,帘钩银蒜条。”欧 阳修《帘诗》:“银蒜钩帘宛地垂, 桂丛鸟起上朝晖”,俱是此意。唐宋 词常以帘幕低垂,形容闺房之清静。 如秦观《浣溪沙》: “宝帘闲挂小银 钩。”陈克《菩萨蛮》:“蝴蝶上阶 飞,风帘自在垂。”都能给人一种幽 隽静谧的感觉。此处同样写帘垂,但 既没有微风吹拂,也没有银帘闲挂, 而是用银蒜把帘儿押着,因而它直挺 挺地下垂,纹丝不动。可见寂静得异 常! 但这寂静仅是表面现象,人物内 心深处仍然燃烧着炽热的离情,烦躁 而不安,所以后一句便说: “玉钗敲 竹信茫茫”。思妇拔下鬓上的玉钗, 频频敲竹,借以排遣愁绪。“敲竹” 这一细节,乃词人所独创。昔人有词 云:“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 是恨。” (欧阳修《蝶恋花》)只指 是风敲竹,而这里却是人敲竹。诗词 写人物感情,最忌用空泛的抽象的语 言,而应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刻 画其心理活动。象秦观的《浣溪沙》: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阑无语且兜 鞋。”明人沈际飞评曰: “即令闺人 自模,恐亦未到。”宋人赵师秀亦有 《约客》诗云:“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敲棋子与这里的 敲竹,同其况味,通过这样的细节反 映思妇难堪的离情,可谓“得言外之 意”了。
结句“黄花开也近重阳”,句式 似宋人“满天风雨近重阳”,意境略 逊,但用得很恰切。有如神龙掉尾, 与起句照应得十分自然。黄花即菊花, 古人每到重阳佳节,合家团聚,东篱 赏菊。可是这位思妇盼望征人,从接 到消息后一直盼到拒霜花开,如今拒 霜花已谢了,菊花也开了,依旧是 “信茫茫”。眼看重阳佳节快到了, 征人能不能回来呢?词中没有点明, 仅仅以景语作结,让读者去想象,因 而非常含蓄有味,令人揣摩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