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玉阶
秋月有感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 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 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 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有人推测沈宛婚后可能“被遗 弃”,这首词和前一首《菩萨蛮·忆 旧》,“写她被休弃后的痛苦生活和 心情” (夏承焘等《金元明清词 选》)。然而细揣词意“休弃”说值 得商榷,词似与婚前在故乡的一桩恋 爱有关:因为已婚而且远嫁,所以从 此连理无望“绝姻缘”,啼鹃血 泪“亦徒然”。这段感情自然无法说 与人。“心事和谁说”?唯有偷沾泪 水,托付红笺。
据词题,“秋月”是叩动女词人 敏感心弦的媒介物,自应描摹秋月或 月色开篇,词却荡开一笔,绕过月亮写 眼下时令:“惆怅凄凄秋暮天”,一 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顿时笼罩全 篇。接下正面说出心头感慨:“萧条 离别后,已经年。” “萧条离别,是 回忆,“已经年”指时间,一个迂 回,自然地把过去和现在、“离别”与 “秋暮天”挽合拢来。于是,“秋暮天”的 惆怅凄凄”就可以理解了。原来,眼 前的这个“秋暮天”。与它心头的去 年秋暮天——离别时刻相关联,无怪 乎她一见“秋月”,首先感到是“惆 怅凄凄”的钻心秋凉。这样写,突出 了女词人对离别的痛苦感受,着力刻 划了人物心态。词中“离别”是指远 嫁入京,离开吴兴,诀别情人。这场 离别,对女词人来说,感情上不啻生 离死别。离别场面如何,是长亭折 柳,车轿上道?还是仓促辞亲,扁舟 夜发?伊人知道还是不知道?具体已 无从窥见,词只冠以“萧条”二字, 想来定是云漫风萧,黯然销魂的。词 人心头蒙上一层永恒的阴影,那离别 日子她至死也难忘怀,凄楚掐算,已 整整一年。“已经年”三字,字字千 钧。她灵魂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痛苦挣 扎,词人没写,但读者能清楚地从潜台 词中读见。头三句交代事体,而时令、 景物、心情、时间诸多因素都已隐括 内中,笔法省净。第四句写检索旧咏, 重温旧梦。“乌丝”,乌丝栏的简称,谓 在纸上或绢上用墨画成的竖线界格。 “乌丝旧咏”指旧日手书的诗词稿,大 约是与情人私下咏唱的作品,说明他 们是两心相知者。“细生怜”指展读之 际,凄凉心中悄悄生发的一缕温馨怜 情。旧咏难释手,故情难忘却,词人 的梦魂长了翅膀,夜夜总是执拗地飞 往故国。然而旧梦可温,旧情已不可 续,临近苕溪天目,又止步“不能 前”,可谓“前事梦中休,花空烟水 流。” (吴文英《唐多令》词)末句 心头一个冷激,感情又浸入“惆怅凄 凄”之中。
上片写别后苦忆,下片直抒心头 “幽怨”。词人连设两个比喻,把抽 象的情怀外化为具体的物象,造成鲜 明感人的意境;随即又框以否定的句 式,将它击打得粉碎,一挽一激,扬 抑并用,掀起力度强大的感情波澜, 尽情宣泄了心头的悲愤。“幽怨类啼 鹃”是明喻。啼鹃指杜鹃,相传蜀王 杜宇魂化杜鹃,鸣声悲哀,“至春则啼, 闻者凄恻”,(《禽经·杜鹃》)。又 传:“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 (《本草纲目》),此即下句“多血 泪”所本。“连理枝”是暗喻。“在 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词表现了一种痴情善良 的向往和企求。“无穷幽怨类啼鹃, 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总教…… 亦徒然”的让步句式,一退一进,一 挤一压,轻而易举地抹去了女词人的 “血泪”努力。“枝分连理(即 ‘连 理枝分,的倒装)绝姻缘,”一个 “分”,一个“绝”,以无情的铁定事 实,残酷地扼杀了 “两朵隔墙花,早晚 成连理” (牛希济《生查子》词)的 美好愿望。在这无望、绝望的句子后 面,读者静听到是女词人心头的血泪 潸潸,“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歌呜 咽。至此,感情的迸发已到沸点。然 而,怨也好,恨也好,在封建社会中, 象沈宛这样一个弱女子,在冷酷的 现实面前终究是无可奈何的。无奈之 余,词人移步窗前,释情于景:“独 窥天上月。几回圆?”“几回圆”, 是圆了许多回的意思。观景也难消 恨,反而勾起情思: 自从离别至今, 一年中明月已圆十二回; 今晚又是月 圆之夜。天上月“圆”而闺中人 “独”,月长“圆”而人久“独”。对 比之下,溢出一片无限的怅惘情思, 歇拍以月作结,正式挑明“秋月有 感”的题目,手法独异,点醒全篇。 并勾勒了一幅“自昔佳人多薄命,对 古来,一片伤心月” (辛弃疾《贺新 郎》词)的画面意境,旨意深厚,颇 耐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