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
访姜白石葬处
汉渚羁愁,苕溪浪迹,野云谁识? 旧说西塍,吟 魂寄幽宅。斜阳蔓草,空怅望、春风词 笔。凄 忆,香暗影疏,掩梅花仙魄。
漂零楚客,抔 土长留,湖山恣游历。繁华梦去,故国已无觅。 好嘱小红珠泪,莫向冷枫啼湿。怕洞箫清怨,吹 咽六陵秋色。
姜白石即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号 白石道人。他不仅词作成就斐然,影 响深远,而且品格孤高,不苟于世, 深为后代文人推崇。本词以凭吊白石 墓葬时之联想,极颂姜夔的人格和才 思,抒发感慨荣衰之情愫及向往故国 之幽思,情真意切,动人心魄。
词作开头以廖廖数语概写白石其 人、其词、其墓。“汉渚羁愁”两句 写白石生平。“汉渚”即汉阳。“苕 溪”,水名,在浙江湖州,因夹岸多 生苕花得名。姜夔祖籍江西鄱阳,年 幼孤贫,曾从其姊羁住湖北汉阳,年 长即往来长江中下游及江淮间,晚年 多住湖州、杭州一带,过着放浪山水、 遨游公卿的生活。“野云”句写姜夔 其人与词。姜夔继承北宋周邦彦格律 精严的传统和雅正词风,扬弃其俚 俗、软媚之不足,自成造境峭拔、结 体清空、色调冷艳的清刚一格,在其 后八百年词坛上影响极大。南宋张炎 在《词源》中称姜夔词风如“野云孤 飞,去留无迹”,盛赞姜夔词作成 就。开篇三句,约略明快,要言不烦, 既对白石作精当概括,又暗示“访姜 白石葬处”之由,为下文写景抒情张 本。“旧说西塍(chéng)”两句, 扣题点白石葬处。“西塍”即“西马 塍”,在杭州西郊。“幽宅”指坟墓。 据说姜夔晚年寄住杭州,景况凄惨, 死后赖朋友吴潜之助方下葬西马塍。 接下来“斜阳蔓草”句紧承“旧说” 写景: 而今展现在眼前的西马塍已是 一片茫茫的荒芜野草,在夕阳斜照里 显得凄凉不堪,姜墓淹没在荒草中难 以找寻。这一切怎能不使人潸然泪 下! “空怅望、春风词笔”就是这种 感情的自然流露。姜夔名作《暗香》 中有“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 笔”句,用南朝梁诗人何逊之典,慨 叹年老才尽。这里借“春风词笔”代 称白石。“空怅望”三字,既写作者 因姜墓难寻而“访”成“空”的失望 神态,又表达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的感慨。一唱三叹,凝重深沉。 “凄忆”承上句写对姜夔的追忆。 “香暗影疏”为姜词“暗香”“疏影” 倒文,暗喻凭吊之意。这里也是借词 中所咏梅花喻白石。夔终身不仕,周 旋于士大夫间,过着飘泊不定的游士 生活,但他性洁孤高,不夤缘权贵, 仰人鼻息,这与梅花傲骨凌寒,孤芳 自赏极为相似。作者以物写人,含蓄 隽永,既以梅花喻白石,又有以梅自 许含意。
过片后,词人用浪漫手法,进行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融眼前之景和古 人之事于一体,借写姜夔魂兮归来, 重游故地的感慨,抒发自己对故国的 思念。“飘零楚客”承“羁愁” “浪 迹”,指姜夔西塍仍在,墓地依稀。 都城临安(杭州) 当年的繁华景象早 已不复存在。最后四句,又紧承“故国 已无觅”,直接抒写凭吊白石的悲怆 情思。小红,婢名。据陆友《砚北杂志 (下)》载,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冬,夔往苏州访诗人范成大,应范之 请作《暗香》、《疏影》两咏梅词, 范为之倾倒,遂以婢女小红相赠。是 年除夕夜,夔冒大雪携小红返湖州, 过垂虹桥,赋诗,有“自作新词韵最 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 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十分得意。 后夔客死杭州,小红业已远嫁,所以 苏泂《到马塍哭尧章》诗说: “幸是 小红渠已嫁,不然啼损马塍花。”这 里是化用掌故,意思是,应劝说小红 不要过度悲伤,让痛悼亲人的珠泪, 掩没自己冷枫故国的哀思。“冷枫” 是应上片之景,再点环境。萨都剌有 诗曰: “斜阳照冷枫。” “六陵”为 南宋帝后墓,在绍兴,词中借代南宋 故土。作者用“小红珠泪” “洞箫清 怨”之典,唱出激越的悲凉之音。姜 夔生前尝制《扬州慢》曲,写江淮国 土因异族入侵遭兵燹之灾后的荒芜景 象,唱出催人泪下的“黍离之悲”。 此词感物伤时,寄意何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