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 - 杜甫 -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双字用于五言,视七言为难,盖一联十字耳,苟轻易放过,则何所取也。老杜虽不以此见工,然亦每加之意焉。观其“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不用“纳纳”,则不足以见乾坤之大;不用“行行”,则不足以见道路之远。又“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则一气转旋之妙,万物生成之喜,尽于斯矣。至若“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野径荒荒白,春流泯泯情”……等句,俱不泛。若“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则全用 《诗》语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诗例】
田舍
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喜用叠字。《诗经》的首篇首句就是叠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以后的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南北朝乐府皆大量出现叠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十句之中就有六句使用了叠字。但到诗的格律正式形成并日趋严格后,叠字的运用也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一联化十字的五律,用叠字就更难概括和包容,所以比七言诗更少用。但在这方面,杜甫却是个行家里手。翻开 《杜工部集》,其五言律中有大量叠字,这些叠字,不但本身使用得准确、形象,而且还两两相偶,构成工整的对句,这就是范晞文诗话中所说的 “巧用双字”。
在杜集中,有的五律用象声词构成叠字,准确、形象地摹拟物体的声音,如“飕飕林交响,惨惨石状变”(《积草岭》),“泱泱泥污人,狺狺国多狗。”(《大云寺赞公房》)再如“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题张氏隐居》),不仅象声,又巧用《诗》意。“鳣发发”源自 《诗经·硕人》中的 “鳣鲔发发”; “鹿呦呦”源自 《诗经·鹿鸣》中的“呦呦鹿鸣”,确实用得很工巧。有时是用形容词构成象声词,如 “水清石垒垒,沙白滩漫漫” (《白沙渡》),“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有时又在形容之上加之自己感受,如“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亭》);“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情”(《漫成》);有时用量词叠字,如“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 《田舍》); 有时用动词叠字,如 “泗泗山根水,冉冉松上雨” (《法镜寺》); “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 (《桔柏渡》)。
杜诗中这些双字的巧用,至少起到了以下的作用:
一是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如“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中的两个象声叠字,“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中的两个形容词叠字,既音韵和谐又相得益彰,双字的本身就给人一种美感。
二是使自然景物描写之中注入诗人主观情感,使画面更为情景交融,如“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中的两个叠字,既形象地描绘出春日傍晚万物争荣、山野一片宁静和充满生机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的春天感受:宁静之中既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又悟出生活中的哲理。相反,“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秦州杂诗》),却通过叠字传达出诗人身处异乡、凄冷孤独的秋日感受。
三是使诗中的景物表现得更为具体形象,也使诗人的感受更为准确深沉。如“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使杨柳的稚嫩,随风款摆之姿,枇杷的果实累累之状都表现得更为具体形象,也使诗人对此的把握更为准确。再如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 (《赠蜀僧闾丘师兄》) 中的 “漠漠”、“驱驱”,把世道的昏暗、世人的贪婪表现得极为具体形象,当然,也把诗人对此的厌弃之情表现得准确而深沉。
双字的巧用有许多好处,但要运用得好亦并非易事。顾炎武说:“诗用叠字最难。卫诗‘河水洋洋’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颐而不乱矣。”(《日知录》)所谓“复而不厌”就是要用得自然,给人新鲜感,而不给人重复感,上面所列举的杜诗即如此。所谓“颐而不乱”就是要用得有层次、不杂乱,最好能有种渐进感。李清照《声声慢》开头所用一连串叠字,之所以众口交赞,就由于有种渐进渐深的层次感:“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寻找失落的过去;“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今日剩下的惟有冷清寂寞的自我;“凄凄惨惨戚戚”则由外部环境的冷清深入到内心世界的孤独和凄凉,所以说是由追寻到结局,从外在到内心,渐进渐深,所以明代学者胡应麟慨叹曰:“以一妇人能创意如此。”(《诗薮》)元人乔吉想超过李清照的叠字数,写了首《天净沙》小令,全曲28字皆用双字:“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仃仃当当人人”。但由于缺少清照词叠字的真切、自然,更无渐进渐深的层次感,故为历来论者所诟。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