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 李商隐 -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仙子玉京路,佳人金谷园。几时辞碧落
《杏花》:“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隔对法, 流动之极。 (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
苕溪渔隐曰:“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云: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坡和《郁孤台》诗云: ‘解后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中亦用此格,如 ‘去年花下留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
【诗例】
杏花
李商隐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佳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解析】
“隔对法”亦称隔句对、 隔句体、 扇对格, 又称错对法。但在《絸斋诗谈》所载错对法有两则,却不一致。一为:“《偶题》: ‘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此亦错对法。交叉中文气通利,文义分晰,所以为难;若故强纽,便不合格。”此则所举杜甫《偶题》中四句,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与隔对法同。一为:“《公安县怀古》:八句通用错对,一二呼五六,三四呼七八,此法奇妙,却不易学,扭揑太甚,便支离不通。”此法与隔对法并不相同,应视为独立的错对法。
李商隐《杏花》是五言排律,所谓排律即五言或七言十句以上的律诗。该诗前四句是典型的隔对法,即第一句“上国昔相值”与第三句“异乡今暂赏”相对;第二句“亭亭如欲言”与第四句“脉脉岂无恩”相对。相对仗的词,从词类讲,都属于同类范畴,按对仗的要求衡量,工整允贴,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成为隔对法的典范。
隔对法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诗经》。《魏风·葛屦》第一章的前四句: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又《小雅·采薇》第六章的前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隔句对。但《采薇》中的四句隔句对,可以说是情深意茂,能够激荡读者的心曲。
我们研究隔句对这一古代诗歌在语言结构方面所表现的特殊性,从美学意义讲,当然首先要从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来考虑。其次还要结合其所表达的内容,亦即诗歌的情意来考虑。这样,才能发掘出审美理想的实质,而不是只停留在美感的直觉上。通常的对仗,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对称与均衡美。即在欧美诗歌的语言形式中也有对仗,其形式和作用与此相似。在《小雅·采薇》的四句中,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与雨雪,依依与霏霏,词的属性虽然一致,意义却是对立的。由于对仗互相俪偶的词句却组合统一起来,以表达诗歌中完整统一的意象。
隔对法当然也是对仗,但从审美意识和价值考虑,二者却有差别。一般的对仗上下两联,对称排比,是处在一个中轴线上,即两个诗句并列,成为全篇一律或千篇一律的对偶形式。而隔对法则不然,它突破了一般对仗形式,是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的对仗。这样对仗是处在两条交叉的中轴线上,使诗句在语意、感情表达的关联与连续性得到延伸,使对仗所表现的对称、和谐的审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复杂化,深化了,强化了诗的表现力。结合《杏花》一诗考虑,该诗正如李商隐其他一些诗篇那样,托寓较深,有一定的朦胧性。一般的理解,认为是诗人以写杏花抒发自己生活际遇中的失落感及哀伤。具体地说似可如是理解:诗的首四句写作者与杏花,一主一客。托物寄寓,杏花自当另有所指。援少风多,墙高月残,乃喻诗人推举无人,不为世赏,青冥垂翅,世路蹭蹬。有如玉京仙子,金谷佳人,辞碧落而处尘俗,抒写出孤独寂寞的慨叹。又因杏花的红晕而生联想,莫学杜鹃啼血,只能寄魂梦中,以求自慰罢了。还应该着重指出,此诗开头四句用隔对法,写出昔日在上国相值,今天却在异地暂赏。亭亭欲言,脉脉有恩,似写花,也似写人,花与人互相映照寄托,从而表达了魂系梦牵,缠绵凄惋,哀怨伤感之情,笼罩了全篇。因此,张谦宜《絸斋诗谈》中才说这四句诗“流动之极”。所指的就是这样情意的流动荡漾吧。
今日更新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