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 - 刘长卿 -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首句叙出处,次句入题,即点清题字,三句承首句,从题之关系处作开笔,四句切斑字,妙在无刻画之痕,此咏物体也。咏物若但刻画一物,纵使尽态极妍,要非诗家所取也,惟在似物非物,非物似物之间,所谓“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者也。此诗除次句外,俱似物非物,非物似物也。(朱宝莹 《诗式》卷一)
【诗例】
斑竹
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解析】
“斑竹”是一种有紫黑色斑纹的竹子。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竹有黑点,谓之斑竹,非也。湘中斑竹方生时,每点上有苔钱封之甚固。土人斫竹浸水中,用草穰洗去苔钱,则紫晕斓斑可爱,此真斑竹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则曰:“斑竹惟清湘有之,鲜紫,倒晕如血色,天生如此,未尝每点上苔钱封之。”传说舜南巡不返,葬苍梧,他的二妃娥皇、女英泪下沾竹,形成斑痕,故又称“湘妃竹”。竹上犹如泪痕的斑纹,加之附会其中的凄艳的神话传说,使斑竹成为许多诗人笔下的热门题材。
读刘长卿这首《斑竹》诗,获得的不是关于斑竹的完整印象,而是留下一种“似物非物,非物似物”的感觉。竹枝如何,斑纹怎样,叶片作何舞动状……,诗人对这些都未作交待,而是叙说舜葬苍梧,二妃悲泣,泪洒竹枝,乃至千载之后,竹上犹见泪渍斑斑,以此说明湘妃哀之深,怨之长。同时,通过以上描述,斑竹最具有特征的纹痕也从侧面被衬写出来了。所以这首虽是咏物诗,其实是借物写人,借人绘物,两相比照,略形传神。与读魏泰、胡仔具体介绍斑竹的文字比较,得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读前者所得,是对植物标本的认知,而读后者,则是勾起对动人的古时神话的回忆,对蕴含其中的人情味的回味。一句话,是一种审美愉悦的满足,而不是具体认知的实现。
以诗词咏物,有些作者追求“巧构形似之言”,注重于对所咏对象外貌形状作精细入微的描摹,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云:“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又如宋代范温《潜溪诗眼》所云:“古人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在这些以追求外貌描绘的逼真和酷似为艺术极则的作品中,虽也不乏精美多巧的佳品,但是,更多因其过分拘泥形迹,丧失神韵,而流于一般乃至失败。因此,大多数诗人和批评家都主张咏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备,尤其要以传神为主,反对片面追求形似。司空图《诗品》对“形容”的要求是“离形得似”,不求貌似而贵神合。徐寅《雅道机要》:“诗之象如人之体象,须使形神丰备。”王士祯《花草蒙拾》:“疏影横斜,月白风清等作,为诗人咏物极致。程村尝云:‘咏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语可谓简尽。”岳端在评语里所指出,“咏物若但刻画一物,纵使尽态极妍,要非诗家所取。”也是说的贵神似的意思。《斑竹》一诗就其对所咏对象外貌形态征状的描摹来说是不具体的,而它内在的神理情味则是充分完足的,做到了不脱形体,重在摹神。
咏物诗像这样求神合甚于求貌似的例子很多,可以说这已成为古代咏物诗的一个良好传统,代表了咏物诗创作的主流。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