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还》 - 韦应物 -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凄怆动幽幔,寂寂惊寒吹。 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

2024-11-15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悼亡诗必极写悲痛,韦公“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亦以淡笔写之,而悲痛更胜。(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例】

出还

韦应物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

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怆动幽幔,寂寂惊寒吹。

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

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解析】

所谓“淡笔”,就施补华所言来看似指非极写悲痛之笔,而且非泛指诗歌风格的平淡、冲淡。一般说,写悼亡当然要“极写悲痛”,尽量宣泄作者心中的悲痛之情,如此,即是“浓笔”。而以看似平淡的笔墨来写悼亡,就是“以淡笔写悲痛”,写得好的,反而使 “悲痛更胜”。

文学史上有以 “浓笔”写悼亡,并传诵后世的,首先当推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中写人去室空、室静神伤的场面和情景,逼真感人,艺术效果十分显著。“潘文烂若披锦”,词采华艳,笔墨浓丽,非“淡笔写悲哀”,但也写得好。其次,唐代诗人元稹《遣悲怀》三首也是悼亡诗,其中有“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句,悲痛之情溢乎言表,虽比不上潘诗的 “烂若披锦”的 “浓丽”,但也不是 “以淡笔写悲哀”。韦应物的这首《出还》写出游还家后,故人已逝的孤独情怀,虽也极抒悲哀之情,但出语比较冷静平淡,比潘、元的悼亡诗语言看去要淡一些,悲痛情感比较含蓄。特别是“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两句,出以平常口语,客观、平静,只是叙述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但对已亡人的深情厚意和深沉的悲痛含蓄其中,令人读之五内摧怆、黯然垂泪,真正是“以淡笔写之 (悼亡),而悲痛更胜”。

“淡”与“浓”,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淡”指语言笔墨,“浓”指其中包蕴着的浓厚的情感。韦应物能“以淡笔写悲痛”实际是以平淡的语言抒发浓厚情感的一种手法。古来以淡笔写情而情愈浓的大家不乏其人。宋人葛立方说:陶潜、宣城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韵语阳秋》)实际上就是说陶谢诗笔淡而情深。笔淡并不难,关键是情深,一味求笔淡,必随口乱道,淡而寡味。只有由淡入笔而能韵味淳厚,令人吟绎不尽,陶冶情操,纯是清真蕴藉之气象,才是高手,于陶、谢诗外,《古诗十九首》亦可见之。

王夫之说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种反衬手法与“以淡笔写悲痛”在审美心理上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