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 杜甫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老杜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前辈谓此联能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又有句云“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又“晚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虽不迨前作,然含悠扬不迫之意,他人未易及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
【诗例】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解析】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 (765年),安史之乱已平,但吐蕃入侵,中原仍是战火纷乱,诗人忧时忧民,常常彻夜难眠。《倦夜》正是表现诗人秋夜徘徊、通宵不眠、倦累忧愁的诗章。
首联,月亮升起于竹梢头,阵阵凉风拂过竹林,侵入卧室,清冷的月光洒满庭院的角角落落;颔联,夜更深了,露水愈来愈重,在竹叶上凝成许多水珠,点点滴滴落个不停,天空中的星星稀稀落落,似有似无,师民瞻评“有无者,星明灭之状也”(《九家集注杜诗》),此联描写了“露重则化水”,“月明则星稀”的自然景观,可谓观察细致,刻画入微,难怪宋代范晞文评说“此联能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对床夜语》)。颈联,夜将尽,黎明将起,萤火虫闪着微弱、疲惫的光,竹林外小溪边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开始和鸣着。尾联,点明自己整夜难眠、悲愁难抑都是因为国家干戈未休,人民不能脱离苦难!
刘克庄《后村诗话》讲“诗以体物验工巧。”优秀的诗人,无疑应是善于景物的描写、刻画,而一首好的诗歌,既要情真,亦要景好,这“景好”就取决于诗人的“工巧”了。早自 《诗经》,刘勰就评说“ ‘皎日’、‘彗星’,一言穷理”(《文心雕龙·物色篇》),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期,写景技巧已臻入化境,其中当推杜甫为圣手。杜甫除“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句为后人称道外,还有 “重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草阁》),“晚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晚晴》)等句,亦是刻画之工的佳句,故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有唐咏物诸什,少陵外无一可者”,话虽偏激了些,但却概括了杜甫高超的写景状物的技巧。以后的诗歌发展,不论怎样变化,重视诗歌的景物刻画,仍是以“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为最高准则。所谓“穷物理之变”,就是指描写景物要符和自然物理,要有生活的依据,即使运用夸张手法,也必须以真实为基础。欲“穷物理之变”,就要对描写的事物进行深入观察。正如洪亮吉所说:柳宗元“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李嘉祐“红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卤莽人能体会及此否?”(《江北诗话》)当然,“穷物理之变”,并不妨碍寓情于物,抒写真情,王国维《文学小言》指出: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晛睆黄鸟, 载好其音。’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这里“侔于造化”,即范晞文所谓“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因此,王国维的话可视为范晞文的评论的补充深化,学诗者不可不察。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