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 王维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022-05-27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今断肠,理不在多。(刘辰翁《王孟诗评》卷六)

【诗例】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解析】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他对唐诗大加赞扬,批评了宋诗好发议论、“言理不言情”的非诗化倾向。生活在宋元之交的刘辰翁在这个问题上与严羽的意见相类。他对《送别》诗的评语,实际上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能够令人断肠的送别诗佳作,并不在于诗中写了多少空泛的诸如伤心、难受、思念等等“理语”。的确,就拿唐以前的一些送别诗来说,如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都侧重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读来都使人肠断魂消,凄然欲泪。王维的这首诗,也没有正面述说离情,但读完全诗,我们自会感到,行者与送者之间的交谊很深厚,别后的孤独之感、相思之意将长久地萦绕于诗人的心头。

唐代的许多送别诗,擅用“假象见意”的手法来表达依恋难舍的情感,如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 《送灵澈上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等。王维本人的不少送别诗也是这样,如《送元二使安西》着重写送别时的景物和场面,《临高台送黎拾遗》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象。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用“山中相送罢”一句把送别时必定会有的景物、言语、动作统统略去,以便腾出笔墨转写其他。次句“日暮掩柴扉”,从表面看仅是写“掩柴扉”的时间和动作,然而大有深意在:一是送友人出山,当在白昼。友人去后,诗人或伫立山头目送,或徘徊林间默想,直至夕阳衔山,暮霭四起,才怏怏回屋。于此可见惜别之深情。二是友人走后,白天的孤独已颇难熬,待到夜间闭门独坐时,那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滋味更不好受。所以,这句诗称得上语直意曲,语浅情深。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刻画其“掩柴扉”后的心理活动。看来,友人出山是讲了明年春草绿时要重来的,然而,世事纷扰,夜长梦多,前约难践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所以诗人有些担忧。友人刚走,又企盼着他及时归来,倘若交谊不厚,显然不会萌生这个念头。

统观全诗,并无一句直言别情离绪的“理语”,但诗中确实积淀着铭心刻骨的惜别之意,相思之情,读之令人“断肠”。可与刘辰翁的评语相参看的是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的一句话:“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他是说王维在诗中不直陈禅学理论,却能在诗歌形象里自然表现出禅学理论的精神。如《鹿柴》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刻画了悠闲寂静的自然境界,与禅学倡扬的静坐专念、专注一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主张相吻合。可见王维作诗,善化理念、情思为景物、动作,这样,就能避免直露、浮浅、枯燥等诗病,增添诗歌摇曳多姿的风采、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