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十二首 (其十一)》 - 李白 -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

2019-06-09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不成圆”亦乐府影借之法。(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二)

【诗例】

拟古十二首 (其十一)

李白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重,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

【解析】

“影借”,指仿效、借用前人;这里是说效法前人成功的艺术表现方法。李白这一组《拟古》诗共12首,另外还有《效古》等诗,或主题内容,或艺术方法,大抵说来,都有所依傍,摹拟前人,而自具面目。本篇即摹拟《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章。所谓“古诗”,本来大都是乐府歌辞。《古诗十九首》中有些篇章,在古籍(如《北堂书钞》)中往往被称为“古乐府”,有的被收入《乐府诗集》;但在流传过程中,脱离了音乐,失掉了标题,才被泛称为古诗。乐府诗在长期流传中,不断有后人摹拟仿作,已成传统,所以这里说“乐府影借之法”。

为了理解李白运用乐府影借之法的成功处,可以对照《涉江采芙蓉》原诗来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写“游子”思念远在故乡的 “同心”人。头四句是由 《楚辞·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诗意铺衍而来,后四句是由《楚辞·大司命》“将以遗兮离居”诗意变化生出。先说采得香花香草,欲有所赠;次说所思道远,欲赠不能;再说故乡远隔,可望不可即;终以心相印而形相离,此生会合无望的深沉忧伤作结。诗意虽本于楚辞,而层层诉说,步步深入,写出心灵的历程而环环相扣(香花香草即隐喻二人同心,情志美好而相同),哀怨动人,诚为古乐府中的佳作。

李白的拟作,在以下三方面,摹拟古乐府的痕迹十分明显:首先是在主题内容上一以贯之;其次是全诗意脉的一致,即爱香花而思佳人——欲持赠而恨远隔——徒怅望而悲伤;复次是“江水”、“芙蓉”、“远道”等主要诗歌意象的袭用。然而又极具创造性,并非简单的蹈袭、重复。

首先是李诗较之原作,远为精练,如仅以“欲赠隔远天”五字,笼括了原诗三、四、五、六句的内容,精粹而富神韵,可谓漉沙得金,极见提炼之功。其次,变叙述为描写。原诗第三句以下全为主人公心理过程的平白叙说,李诗则侧重于特定场景的描写,通过露珠、彩云、凉风等客观景物传达主人公心情,具有鲜明的形象,又增强了感情的浓度。第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依然是传统“兴”、“比”手法的运用,还未能融合全诗,创造出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以秋水、荷花、秋露(珠)、彩云、秋风,构成意境,寄托情思,创造出了外形鲜明而内蕴深沉的诗歌形象,含蓄浑成,韵味无穷;故从审美价值上说来,两诗尤不可同日而语。这可以说正是李白这首诗运用“影借之法”翻新出奇的成功处。

然而吴昌祺的评论,还把这影借之法具体落实到“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这两句的描写上。这是指的艺术描写手法的借鉴。因为前人有“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文选·别赋》注引陆云《芙蓉诗》)之句。)“盈盈”,即圆圆。“灼灼”指光亮。描摹荷上露珠甚真切,更以明珠为喻,见喜爱赏玩之情。李诗借用“荷珠”语而变化出之,既以攀荷叶暗写采荷花,从而将“涉江采芙蓉”中“采之以遗谁”的述说化为形象描写,更以露珠的摇荡破碎(不成圆),扣合诗歌主题,突出同心(圆)而不能相聚(不圆)的怨叹。模仿而生新,借鉴而加以发展,并非依样画葫芦、邯郸学步的照搬,是艺术上独具慧眼的表现。

由此看来,“影借”有两种,一是整首的拟作,一是某一描写手法的模仿。在古典诗歌中都是常常可以见到的。诗人写物抒怀,靠的是机杼目验;而艺术修养的高低,则先决于能否学习前人。文艺上的模仿与创造,继承与出新,复与变是辩证统一的;既研习前人,又力求新变,构成新的意境,推陈出新,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这就是好的。李白的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学习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