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 - 杜甫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2019-06-10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高楚芳《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卷五引刘辰翁语)

【诗例】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解析】

本诗为杜甫名作“三别”中的首篇,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反映安史之乱中朝廷征兵之惨酷。全诗共32句,均为一位新婚女子的独白倾诉,而无一语其他旁白或插话,通篇又一韵到底,不像他的《石壕吏》多次转韵变换。倘是俗手,极易写得平铺直叙,甚或慵散板滞。然而本篇却呜咽凄切、回肠荡气,“情绪纷而语言涩” (浦起龙 《读杜心解》),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其原因之一即在于刘辰翁所指出的多用 “转笔”。

仇兆鳌《杜诗详注》云:“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三段各八句”,共分五段,他是从全诗叙述的内容来划分的;刘辰翁的“七转”说,却着眼于新妇的感情起伏抑扬,分疏更为细腻,更能见出新妇曲折复杂的心绪。但感情的变化实与叙述内容密不可分,把“五段”、“七转”结合起来,对掌握全诗的脉理构架是有帮助的。

“暮婚晨别”的巨大生活反差是新妇沉重悲感的根源。首4句先用比体,以兔丝依附蓬麻,喻女子之依丈夫;又以兔丝引蔓不长,喻女子所靠不稳,紧接着直呼出“征夫”之妻犹如路旁弃物的悲叹。一个“征夫”,既点明丈夫的身份,又说明造成悲剧的原由,此为一层;“结发”以下8句为第二段:前4句交代“暮婚晨别”的事实,并作“无乃太匆忙”的呼喊,语气直截紧迫,此为二层; “君行虽不远”4句却稍一转折,意谓丈夫突然被征,幸而所行不远,仅止河阳(此诗写于洛阳至华州道中),并非远别,只是婚礼尚未完成,媳妇的名份未定(古时礼俗,婚后次日拜见公婆,始确定媳妇身份)。这一转折传达出新妇既悲且羞、吞吐难言的语气,语缓而意更悲怆,王嗣奭赞为“极细心语”(《杜臆》),此为三层;“父母养我时”以下8句为第三段,以今昔情事对比,感情趋于惨切,但先缓后急,应作四、五两层转折来读。“父母”4句是追忆,自言虽是贫家姑娘,也享受一份父母宠爱,平日深藏闺中,不轻易抛头露面,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已与丈夫联在一起。这两句实是全诗的感情高潮所在。

诗笔走此,都以倾诉新婚诀别的悲痛为基调,转转折折,含情不尽,一层深于一层,用一意反复之笔,充分揭示出新妇同一悲痛心情的多方面的内涵,均属顺转。以下却以“努力事戎行”勉励丈夫为主旨,忽作明达之语,意欲化解离别之悲,则是逆接了。“勿为新婚念”8句为第四段,亦为第六层,意谓妇女不便从军,故而不能随夫同去,但我从此不穿这些好不容易置办起来的嫁衣裳,并当着丈夫之面,洗净粉黛,以示忠贞等待,激励丈夫专心服役。结尾“仰视百鸟飞”4句,为最后之第七层,又以比体作结,呼应开端。但“兔丝”为正比,此处乃反比:目睹众鸟无不双飞,反衬己身形单影只。尽管人事原多坎坷,不能顺心,但我对夫君永待不渝。作为“诗史”圣手的杜甫,曲曲描摹新妇从悲苦到排解悲苦的复杂心情,深刻逼真,呼之欲出。全诗既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征兵之酷,又表达出作者渴望平定战乱的正当要求,曲折复杂的感情波澜正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与“七转”相联系,此诗中连用七个“君”字,也各具感情色彩和思想内容。仇兆鳌评云:“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劝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杜诗详注》),也是发人深思的佳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