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别故人》 - 郑谷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019-06-10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局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举其一为例。(贺贻孙《诗筏》)

【诗例】

淮上别故人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解析】

胡应麟《诗薮》中说“绝句最贵含蓄”。绝句体制短小,抒情写意不能多作铺染烘托。在这种条件下,要增强诗篇的艺术表现力,就要避浅直,就深曲,特别要在发端与收尾处施用技巧。“倒用作结”,可算技巧之一。倒用作结就是说原本应作开头的句子却拿来作尾句,这样一变,诗的首和尾便都有了奇韵,从而提高了诗的艺术品格。一首诗,如开篇便点出正意,好像起于当起之处,明白显豁,诗意明了,可这样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味。如纡徐写来,前面先作铺染烘托,使读者被带入诗境,受到感染,这时再点出正意,便可免除读者径直入诗的平直寡味之感。而另一方面,因前面有了情景的笼罩,这正意一出,便成了直接抒情的句子,使诗的境界得到开拓和升华。于是这结句又起了开启的作用,生出许多余韵。因而,起句倒用作结,在意韵方面可使它前有所承后有所接,使小诗言简意丰,含蕴不尽。

郑谷的《淮上别故人》写自己暮春黄昏在扬子江畔与友人作别,别后,两人将各向南北,独奔前程,题旨在一“别”字。而这别又不是一般的留者送行人,而是二人向背,各上旅途,实在是别有一番惜别依恋之意、孤凄落寞之情。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正包含了这种种的情事和萧瑟的别意。但若以此句为发语,读者没有任何情感酝酿,只能从叙事角度入题,难以于平述中味出低回流连之意,这样此句便成了平直无味的叙说了。现在诗篇开头把各自取路远行这一本旨隐去不说,先写江边之景,即景点出离情:二人来到江头渡口,只见杨柳飘绿,春色浓郁,正值一年好风景,可一对友人不能同游,却要就此作别,心中已是凄楚难言。又见杨花点点,随风洒落,更让人想到前路的辗转飘零,心中凄楚又添一层。这时,天色向晚,步出离亭,又听离笛声声,随风近耳,不禁使离愁别绪更增十分。如此一路写来,造成触目伤离,闻声恨别的情境。这时,再突然抛出最后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好像说,尽管我们百般留恋,而纵然惜别终须别,在这春江渡口,只能南北两分,各上天涯路。诗篇戛然而止,可惜别伤离之情却止而不断,断而不绝。那别前的怅惘,别时的无奈,别后的感伤,前路独行的凄凉等等,种种情感尽在不言中。确实令人涵咏思味,低回不已。

点明诗篇本旨的句子,用于发端便平直无味,倒用作结则余蕴无穷,其奥妙何在呢?这正是很好地运用发挥了诗中的情景可以相互映衬烘染,牵延生发,而使诗意绵延不穷这一艺术原理,让诗的意、象、情、景,实现最佳的融合与连缀,以便婉转作势,纡曲传情。诗章婉转生发,才能使诗味浓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