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南京上皇帝书略》

2022-10-19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岳飞《南京上皇帝书略》

陛下已登大宝2,黎元有归3,社稷有主4,已足以伐虏人之谋5。而勤王御营之师日集6,兵势渐盛。彼方谓我素弱,未必能敌7,正宜乘其怠而击之。而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8,恢复故疆,迎还二圣9,奉车驾日益南10。又令临安、维杨、襄阳准备巡幸11。有苟安之渐12,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13,终亡成功14。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15、敌垒未固之际16,亲帅六军17,迤逦北渡18。则天威所临19,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20

【注释】 1题有作《南京上高宗书略》,高宗是庙号,岳飞当时不能如此称,显系后人口气,据改。一般认为系岳飞于建炎元年六、七月任武翼郎(从七品)时所上书。原文数千字,今仅存概略,故称书略。因此文批评了执政者的妥协政策,被指斥为“小臣越职,非所宜言”,革掉官职,削除军籍,赶出军营。邓广铭《岳飞传》认为以上文章及记载不可靠。 2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此指宋高宗赵构。 登大宝:也就是即帝位。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军包围汴京(今开封),钦宗赵桓派人缒城而出,以蜡丸密信任命在相州的九弟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当年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去,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3黎元:老百姓。 4社稷:指国家。 5伐虏人之谋:击破敌人的阴谋。金军攻破汴京,把赵佶、赵桓废为庶人,并把他们及除康王赵构以外的全部宗室三千余人全部掳去,是为了灭亡宋朝。赵构即帝位,起到了击破金军阴谋的作用。 6勤王:周时称诸侯在天子有难时派来解救的军队为勤王军,后指各地派来保卫皇帝、解救国难的军队。 御营:宋御营使所辖部队,即皇帝的禁卫军。 7彼:他们,指金军。 素:一向。敌:对敌。8黄潜善、汪伯彦辈:黄当时任右仆射兼御营使,次年进左仆射;汪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后进右仆射。他们是建炎年间妥协派代表人物和实际当权者。《金陀粹编》原文还把李纲与黄、汪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不了解朝廷争议。李纲主张高宗回开封,建议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是作为万不得已退却之所,同黄、汪消极逃避有本质区别。不能承陛下之意,实际上高宗亦主张消极逃避,本文区别于黄、汪,为委婉语。9二圣:指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 10车驾:皇帝的代称。 11巡幸:巡视驾临,实际上是准备作为皇帝所在的国都。 12渐:趋势。13戮力:勉力。 14亡:无。 15蒙尘:指帝王流亡、失位或遭受屈辱。 16敌垒:一作“虏穴”,下文称“未固”的只应是新占领区。17六军:周制天子六军,此泛指大军。 18迤逦:曲折绵延,此指连续。 19天威:皇帝的威望、威力。 20指期:指定日期,一作“指顾”。

【今译】 皇帝您已经登基,老百姓有了归属,国家有了主持者,已经完全击破了敌人灭亡宋朝的阴谋。各地勤王的军队和皇帝的禁卫军一天天聚集,兵力逐渐强大。敌人正认为我军一向弱小,不一定能与他们对抗,我们正应该乘他们麻痹大意的时机进攻他们。但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不能按照您的意图收复失地,接回二位被掳走的皇帝,反而领着皇帝您一天天向南方迁移。他们又矫诏命令临安、维杨、襄阳准备迎接皇帝驾临,有苟且偷安的苗头,而没有收复失地的宏图大略,恐怕他们这样做不符合广大中原沦陷区人民的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派遣带兵将领,在疆场上浴血奋战,终究不能夺取最后胜利。对待目前局势的良策,莫过于请皇帝您回到汴京,取消驾临三州的命令,乘着二位皇帝被掳时间不长、敌军阵地还不稳固的时机,亲自率领大军,连绵不断地向北渡过黄河进攻敌军。那么,凭着皇帝亲征的威望,一定能使将领们同心同德、士兵斗志高昂。中原失地在可以预期的日子里一定能收复。

【集评】 隋树森等《古代散文选》:“这篇上书首先指出当前的有利条件,继而指责黄、汪等人主张南迁的错误,最后提出收复失地的具体做法。文章气势极为劲健。”刘盼遂等《中国历代散文选》:“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金人的仇恨,以及对投降派贪图苟安的憎恶。文章用词恳切有力。”王曾瑜《岳飞新传》:“岳飞第一次批评了朝廷执行的投降政策……这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已经有了相当的见识,他的批评切中投降派的要害……(当时)连武将参予(与、预)军政大计的商议,也被认为(是)越轨的行为。岳飞才是一个从七品的下级军官,敢于上书直言,规谏皇帝,指斥宰执,评议时政,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确是难能可贵的。”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词典》王玉麟:“在简洁的行文中,始终奔涌着一股激情,这是爱国热血的奔流。至今诵读此文犹令人感奋,令人叹惋。”

【总案】 尽管史无确证,这篇文章是否岳飞所写还有人持怀疑态度,但岳飞此期因上书言事获罪,却是确有其事。岳飞因遭诬罪死,其文“散失不知几何"。这篇文章与岳飞其他能确认的文章风格一致,史书有称,我们又何尝不能把它看作确系岳飞所作呢?

这是传世岳飞作品中写作最早的一篇。岳飞写这篇文章时,年仅25岁,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军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文章中他纵论国家大事,显示出对时局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仗义直言,指斥权贵,正如古人云“忠肝义胆,流溢行间”。岳飞虽在历史上不以文章著称,但其文“简健清挺”,适与其人品相合,颇为后人称道,是南宋初期抗战将领和士大夫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人说读其文觉“英光正气,勃勃从纸上出,使人毛发肝胆俱激动”。这篇文章虽然只是简短的概略,但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初步形成的这一独特风格的神韵。从公认可靠的史料看,岳飞从小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有的史书称他“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难予确认。以后戎马倥偬,就更加困难了。但他善于学习,史称他重视文士,喜欢与他们谈论经史,在当时将帅中书辞最勤。他还练习书法,据传有岳飞所书遗墨传世。这样他靠刻苦努力自学,终于具有了较高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水平,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初步反映出来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