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2024-09-11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陆游《跋东坡谏疏草》

天下自有公论,非爱憎异同能夺也。。如东坡之论时事,岂独天下服其忠,高其辩,使荆公见之4,其有不抚几太息者乎5?东坡自黄州归,见荆公于半山6,剧谈累日不厌7,至约卜邻以老焉8。公论之不可掩如此9,而绍圣诸人乃遂其忮心10,投之岭南必死之地11,何哉?此疏藏冯氏三世八十年矣,真可宝哉!

嘉泰壬戌二月七日12,笠泽陆某谨书。

【注释】 1东坡: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谏疏:向朝庭进谏的奏本。草:“底稿。 2公论:公道客观的评价。夺:改变。 3独:只。高其辩:认为他的辩论是高明的。 4荆公:指王安石,王安石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5.其:语气词,表反问。抚几太息:抚案叹息。 6自黄州归: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庭”的罪名,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哲宗接位,太后亲政。旧党掌权,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自黄州归指此时。半山: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住地,在今南京附近。 7累日不厌:接连几天都不厌倦。 8约卜邻:相约作为邻居。 9掩:掩盖。 10绍圣诸人:指哲宗绍圣年间掌权的新党。忮(zhi至):忌恨之心。 11投之岭南必死之地:指苏轼先后被贬官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琼州,当时都是荒凉偏远的地区。 12嘉泰壬戌:嘉泰二年(1202),嘉泰是宋宁宗赵扩的年号。

【今译】 天下自有公道客观的评价,不是个人的爱憎喜怒,赞成反对就能改变的。比如苏东坡对时事的论述,不仅只是一般人佩服他的忠心,称赞他的论辩,就是王荆公知道了,能不抚案叹息吗?苏东坡从黄州回朝,途经半山会见王荆公,两人畅谈几天都不觉厌倦,以至相约作为邻居度过晚年。公论如此清楚,然而绍圣年间的那些人为了满足他们忌恨苏轼的心理,意然把苏轼贬到岭南荒凉偏远必死之地去,为什么呢?这篇谏疏藏在冯家已有三代八十年了,实在值得珍惜啊!

嘉泰二年二月七日,笠泽陆游敬写。

【总案】 这是一篇百余字的跋文,记叙了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一段佳话,赞扬了苏轼的忠贞和辩才,揭露了哲宗时权贵们对苏轼的迫害,抒发了作者对苏轼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陆游对苏轼是非常崇敬的,他多次作诗撰文赞扬苏轼的人品、学识和卓越成就。然在写这篇文章的当天,他同时还写了《跋东坡代上文定上疏草》,文中赞扬苏轼的文章“自与日月争光”;在这之前廿余天,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一文写道:“若东坡先生之诗,则援据闳博,指趣深远”。在《东坡像赞》中,陆游更把苏轼比作天上的神仙,怜悯人间的苦难。

这篇跋文一开始,陆游就明确指出“天下自有公论”,不是由人们的“爱憎异同”能随便改变的。然后就苏轼论时事的文章,用反问的句式加以赞扬:不仅天下一般人佩服他的忠贞和文才,就是他的政敌王安石见到这些文章也会抚案叹息,称赞不已的。接着陆游简要地描述了苏轼与王安石半山相会的融洽情形,进而以愤激的心情质问绍圣新贵打击迫害苏轼的行径。而“公论之不可掩如此”这句话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明苏轼的人品、文才,与王安石的关系是清楚不过的,而绍圣新贵们,虽名为新党,但他们迫害苏轼的所作所为却违背了公论,也违背了当年王安石对苏轼的态度。末句既照应了题目,又表达了广大人民、更表达了陆游对苏轼的怀念、景仰,及对苏轼字迹的珍视。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