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原道》

2023-03-10 可可诗词网-唐宋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2,由是而之焉之谓道3,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4。仁与义,为定名5;道与德,为虚位6。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7,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8。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9;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10, 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11 , 孔子没,火于秦12,黄老于汉13,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14;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15,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16。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17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18,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19,今之为民者六20。古之教者处其一21,今之教者处其三22。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23,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24。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25。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26,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27;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28;为之政,以率其怠倦29;为之刑,以锄其强梗30。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31;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32。”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33。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34;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35。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36。呜呼!其亦幸而出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37。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38?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39;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40。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41,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4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43。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44。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45。”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46!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47,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群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48;文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49。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50。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51;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52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53。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5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55。其亦庶乎其可也56



【注释】 1原道:推究先王之道的本原。原,《说文》释“本也”。2宜:适宜。 3之:往,去。 4足乎己:自己心中充足。 5定名:有固定内容的事物名称。 6虚位:无固定内容的事物概念。 7老子: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又说:“失道而后法,失法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煦:和蔼、和悦的样子。孑:特立、突出的样子。 9道其所道:前一个“道”作动词用,是讲、说的意思。下一句的“法”字,用法和与此同。 10去:离开。老子说:“绝仁与义,民复孝慈。” 11周道:即文武之道。 12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一事。 13黄老:指战胜炎帝的黄帝,汉时归为道家。 14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为我”。墨:墨翟,战国时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 15主之:以之(它)为主人。奴之:以之(它)为奴仆。 16污之:污蔑之。 17诞:荒诞。自小;自卑。18求:推求、探究。端:本原。讯:考察。末:结果。 19四:指士、农、工、贾(gu 鼓)。 20六:四民之外加上老、佛。 21教者:指士。 22三:指士、老、佛。 23古:远古之时。 24相生养:相互谋生抚养。 25中土:国家中部地区。 26颠:颠仆,跌落。27赡:供给、满足。 28宣:抒发、宣泄。 29率:督促、劝勉。怠倦:怠惰懒倦者。 30锄:铲除。强梗:强横不化者。 31符:古代交往的凭证,双方各持一半。玺(xi喜),印。斗斛(hu胡):古代的两种量器。权衡:权即秤砣;衡即秤杆。 32这段话见于《庄子》。 33介:甲。居:挡、御。 34致:送达。 35诛:责罚、惩罚。 36清净寂灭:指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他们视人生为苦海,经修行最终以求达到寂灭(死亡)之境。 37帝王:古有五帝三王,指尧、舜等。38道家主张人类应回到远古愚昧的时代。 39传:古代指解释经书的书叫传,此指《礼记》。 40将以:将要用来。 41外:抛弃。 42《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孔子著。 43夷之:以蛮夷视之。 44经:儒家经典著作,此指《论语》。亡:无。 45戎:古代西部地区一种民族。狄:古代北部地区一种民族。膺:讨伐,打击。荆:楚国。舒:楚国东部一小国。 46几何:将近、几乎。胥:都、皆。 47《书》:即《尚书》,儒家经典著作,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易》,即《周易》,儒家经典著作,古代一部富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 48常:常礼。 49郊:郊祀、祭天。假:到。庙:祭祖。人鬼:祖先的神灵。飨:享用。 50荀:荀况,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扬:扬雄,西汉末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择:材料的使用。语:论述。 51事:指礼乐行政之事。 52说:学说。53塞:指堵塞佛、道二教。流:指先王之道,也就是儒教。 54人其人:前一个“人”字当为民字,为避李世民讳改用人字。此指道士僧徒应还俗为民。庐其居:指寺院、道观改为住房。 55鳏:老而无妻者。56庶几:差不多。



【今译】 博爱叫仁,对仁实行得适当叫义,由这里做下去叫道,自己心里充足而不需要外界任何影响叫德。仁和义,是固定的名称;道和德,是虚设的位置。所以,道分君子和小人,德分凶和吉。老子轻视仁义,但不是诋毁仁义,而是他眼光狭小。坐在井里看天,说天小,并不是天小。他把和蔼当作仁,把特立当作义,这样,他轻视仁义就很自然。他所说的道,是把他说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说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说的道德,是结合仁与义而说的,这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离开了仁和义而说的,这是一个人的说法。

周道衰落,孔子去世,秦朝焚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朝,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就归入墨子;不归入于黄老,就归入佛教。归入那家,必定背弃这家。对归入的那家就看作主人,对背弃的这家就看作奴仆。对归入的那家就附合它,对背弃的这家就污蔑它。唉!后来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学说,到底听谁的?道教徒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教徒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子的人,习惯了他们的话,喜欢他们的荒诞而自卑,也说:“我们老师也曾拜他们为老师。”这不但在口头上说,而且还把它写在书上。唉!后来人虽然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谁的?人们对荒诞言论的喜欢太过份了,不探究它的本原,不考察它的结果,只想听荒诞的言论。

古代称为民的有四种人,今天称为民的有六种人。古代从事教化的人占其中之一,今天从事教化的占其中之三。种田的有一家,而吃粮食的有六家;做工有一家,而使用器具的有六家;经商的有一家,凭借于他供应商品的有六家,怎么能使民不穷困而且去做盗贼呢?

古时候,人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现,然后教给他们相互生育抚养的道理。为他们设置君长,设置老师。为他们驱走虫蛇野兽,教他们居住在中原地区。冷了,教他们做衣服;饿了,教他们种庄稼。住在树上会跌落,住在洞里会生病,然后教他们建造房屋。为他们设置工匠,以供给他们使用的器具。为他们设置商贾,以便他们互通有无。为他们制造医药,以拯救将要夭折死亡的人。为他们制定埋葬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他们相互间的友爱;为他们制定礼节,以使他们长幼尊卑有固定秩序;为他们创作音乐,以宣泄他们心中的郁闷;为他们制定政令,以督促怠惰懒倦的人;为他们设立刑法,以铲除那些强横不化的人。因为有互相欺骗,就为他们制造符节,印玺、斗斛、权衡作为凭信;因为有互相争夺,就为他们设置城郭、盔甲、兵器来守卫。灾害来了,教人们防备;患难要出现了,教人们预防。现在有人却说:“圣人要不死亡,大盗就不会停止;砸烂斗斛,折断秤杆,人民就不会争夺。”唉!他们也是毫不思索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甲作防护以抵御寒冷,没有强爪利牙以争夺食物。

所以,君王是发布命令的;大臣是执行君王命令并传达给人民的;人民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具、交流商品以供给在上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失去了当君王的职责;大臣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传达给人民,人民不生产粮食、丝麻、制造器具、交流商品以供给在上的人,就应该惩罚。现在他们的办法是:“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丢开你们的父子,禁绝你们相谋生的办法,以追求他们所谓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唉!他们也幸好是生在三代以后,没有遭到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的贬斥;他们也不幸的是没有生在三代以前,没有受到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的纠正。

皇帝和君王,他们的称号不同,但他们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一样的。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这些事情虽不一样,但人们所以这样做的聪明原因是一样的。现在他们的言论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时代的无为而治呢?这也就象责备冬天穿皮衣的人说:为什么不穿夏衣,那是简单的呀!责备饿了吃饭的人说:为什么不喝水,那是简单的呀!

《礼记》上说:“古代想发扬圣明品德于天下的人,必先治理他的家庭;想整治他的家庭的人,必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人,必先端正他的心;想端正他的心的人,必先诚实他的意念。”既然这样,古代所说的端正自心,诚实意念的人,是将要用来有所作为的。现在有人也想修养他的心性,却抛弃天下和国家,毁灭自然界的常规,儿子不认自己的父亲作父亲,臣子不认自己的君王作君王,人民不做自己的事。孔子写《春秋》时,诸侯中有用蛮夷礼仪的,就把他们看作蛮夷:蛮夷有接受中原礼仪的,就把他们看作中原人。《伦语》说:“夷狄有君王,不如华夏各国无君王。”《诗经》说:“讨伐戎狄,惩治荆舒。”现在拿出夷狄的法度而且把它加在先王的遗教之上,这几乎不都变为夷狄了!

所谓先王的遗教是什么?博爱叫仁,对仁实行得适当叫义,由这里做下去叫道,自己心里充足而不需要外界任何影响叫德。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它的法度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的人民是士人、农夫、工匠、商人,它的名位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的服装是丝麻,它的住处是房屋,它的食物是粮食、瓜果、鱼肉。它作为道理容易明白,作为教化容易推行。所以,拿它用于自身,就顺利而吉祥;拿它对待别人,就博爱而公正;拿它修养身心,就中和而平静;拿它治理天下、国家,就处处恰当。所以,人活着就可以得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死了就能受到合乎常礼的待遇;祭天则天神降至,祭祖则祖宗的神灵享用。有人说:这个道是什么道?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从前所说的老子和佛教的道。尧把它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商汤,商汤把它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了,没有再传下来。荀子和扬雄,对材料的使用不够精简,论述不够详尽。由周公以上,上面是做君王的,所以那道就可以推行;由周公以下,下面是做臣子的,所以那学说就可以长远流传。

那么怎样才可以传道呢?我说:不堵塞佛、道之教,先王之道就不能流传;不禁止佛、道之教,先王之道就不能推行。把佛、道之徒变为百姓,烧毁他们的书,把他们的寺庙改为住房;阐明先王之道来开导他们,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疾人都能生活。这样做差不多就可以了。



【集评】 金元·程端礼《昌黎文式》卷三:“学《中庸》文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九:“辟佛老是退之一生命脉,故此文是退之集中命根。其文源远流洪,最难鉴定。兼之其笔下变化诡谲,足以眩人,若一下打破,分明如诗论中一冒一承,六腹一尾。”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天垂日月列星短永昏旦之象,羲和一命载焉。地具高山大川土田物产之富,《禹贡》一书载焉。人食聪明睿智古皇帝王开物成务之利,《原道》一篇载焉。天、地、人不可以一阙也。故《尧典》、《夏书》已后,得《原道》而三才备。浩乎浑成,始终条理,天造地设。”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孔、孟没,大道废,异端炽,千有余年,而后得《原道》之书辞而辟之。理则布帛菽粟,气则山走海飞,发先儒所未发,为后学之阶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八:“其文词如贾长沙《治安策》,而更出之以变化,其论学术治术,则如董江都《贤良策》,而更写之以明畅。三代以下,能有几篇文字?宋儒议其引《大学》章,只说到诚意,不说及致知为沿头学问,已有代辨之矣。谓释氏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对病下砭,所以只宜从诚意以下也。今读上下文,信然未可轻议。公自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熟读此篇自见。”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六:“浑浩流转傲岸不群,可与子舆氏若干卷书并勒不朽。”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昌黎集》此为开宗第一篇文字。《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许氏笺云:“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诸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六经。诚哉是言。黄山谷曰: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赠韦见素》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万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大约此篇前段推究本原仁义道德之说,以求其端;后六段指斥其诞妄(攵)弃为生民之害,以讯其末;却暗藏枢轴于中间。此等处殊不易识也。此评特为揭出,故录之。”

清·邱邦士:“此文初视之,如三垣二十八舍,维错于天。如万泉百川,蜂涌于地。及迫而求之,缠度位次,支条流派,无不井然在目。篇有篇法,段有段法,句有句法,整齐处愈参差,排劲处愈回旋。滔滔难尽处,转有精神力量,斩斩不可犯处,却自意整气定,沛然有余。须暗记熟读于胸,彻首尾一气看去,其妙自出,不可从字句上弄嘴弄笔,翦长割短,便失之矣。”(转引《文章轨范》卷四)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昌黎于《原道》一篇疏浚如导壅,发明如烛暗,理足于中,造语复衷之法律,俾学循其涂轨而进,即可因文以见道,……须知文之不乱,恃其有法,始不乱也。昌黎生平好弄神通,独于‘五原’篇沈实朴老,使学者有涂轨可寻。故《原道》一篇反复申明,必大畅其所蓄而后止。”

清·刘海峰:“老苏称公文‘如长江大河,浑灏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惟此文足以当之。”(转引《唐宋文举要卷二》)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一:“本布帛菽粟之理,发日星河岳之文,振笔直书,忽擒忽纵,董之纯粹,运以贾之雄奇,为孟子七篇后第一篇大文字。

清·吴暗生《古文范》卷三:“凡为文之道,庄言正论,难于出色争胜,独退之此文为例外,由其盛气驱迈磅礴,而不可御也。”

今·钱基博《韩愈志》第六:“笔能奔放,如风发雷涌,笔力之能雄肆者也。



【总案】 佛、道二教,历南北朝、隋至唐,已发展到顶峰,中唐以后,更是成灾。据《释氏通鉴》记载,唐代寺院约四万所,僧尼二十五万五千多人,这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一股特殊的势力,朝廷对他们免除各种赋役。这对儒学思想,对整个社会,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况且,时至中主唐,君王无能,朝政混乱,奸臣弄权,藩镇割据,整个国家江河日下,危机四伏。韩愈一生奋斗,志在倡儒,并以儒学正统的继承人自居。本文就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深刻阐述了儒学何以要“流”,要“行”,佛道何以要“塞”,要“止”。当时,这对于革除弊端,缓和矛盾,安抚百姓,强盛国家,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此文颇能代表韩愈的散文风格。韩愈学习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如江河奔流,浑灏流转,雄辩有力。如开篇四句四样句法,紧接着又以四句承上接下,使文势超逸,题旨大彰。往下有开有合,或排或散,如“古之时,人之害多矣”一段,连用十六个“为之”,六次转换,九样句法,长如骏马下长岭,轻舟过急流,势不可挡。对比论证,严谨有力。文中有儒道对此,如老子“坐井观天”,所言乃“一人之私言”,儒学所言,乃“天下之公言”,“古之时”、“古之教者”与“今之时”、“今之教者”对比,古之“正心”、“诚意”、“有为”,与今之“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对比,谁是谁非,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勿庸置疑。语言精炼,句法错综。此文用字十分斟酌,且又句法多变。文中用了多组排比句,每组排比句或长或短,各有章法,起伏顿挫,如层峰叠蟑,令人快心畅意。文中还使用不少偶句,大大增加了形式上的整齐美。其“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一语,至今沿用不衰。周钟岳说此文“其论囊括宇宙,其格祖述官礼,其辞日光玉洁,其气川流岳峙,其体广博易良,可以载道,可以配经。” (《韩文故》)其言决非虚发。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