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没一撇
原意是: 要写一个简单的“八”字,连第一撇还没有。源自北宋末。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着丿。”“丿”即撇。
关于这一俗语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与刘子澄书》中云:“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说,《大学》里已经表明,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朱熹说这句话的主旨是劝说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也流露出了他对这些不认门不入门的人惋惜、遗憾和无奈的心情。“八”字的结构形似两扇门,朱熹在此以“八”喻门是十分形象的。之后的“八字打开”一语,即指将门敞开。
“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意逐渐变为“条件不具备”“不可能”。现多用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连最起码的条件还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