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
铭: 即“记”的意思。记下训诫之词于座位右侧,用以自警,故称座右铭。
在古代,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或颂扬功德,或引申借鉴,或两者兼而有之。《礼记·大学》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汉代郑玄注释说:“盘铭,刻戒于盘也。”盘是古代的沐浴用器,类似今天的脸盆。商代的开国君主汤,曾把铭文刻在脸盆上,以警戒鞭策自己日日有新,天天有进步。
关于“座右铭”的来历,据《荀子·宥坐》记载,一次,孔子去鲁桓公庙堂朝圣,见一个倾斜易倒的祭器,便问庙祝是何物,庙祝说是宴饮时用的酒器,孔子猛然省悟道:“听说此为欹器,腹中无酒时则倾,注酒一半时平稳,酒满则覆,昔日桓公曾将它置于座右,以戒盈满。”后孔子就以欹器警醒自己要谦逊不骄。
真正记训诫之词于座右的,是东汉书法家崔瑗。据《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他在这篇座右铭中,检点自己鲁莽行事带来的后果,决意以此为鉴,慎言语、节饮食,内含不露,以柔克刚,从此成为精于文辞、尤善草书的一代名家。
后来,人们便把明操守,显志趣,用以检点律己的文辞称为“座右铭”,取其朝夕晤对,时刻警醒之意,而不特指放置于座位右侧了。现在座右铭的形式大体有三种: 一是自题警策;二是笔录经典言论或名人格言;三是请别人题词以致劝勉。前两种较多。至于布置,或贴在屋子里显眼的墙上,或写在笔记本扉页上,或直接放在桌面上,看方便而定。但更多的是不采用任何形式,把喜爱的格言默记在心,以作行事的准则,也就是座右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