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指听闻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羌人侵扰、烧杀抢掠的警报,情况十分严重。朝廷闻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兵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问他们谁愿率兵前去的时候,却无人敢应声了。
这时,老将赵充国站出来奏说自己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了解军情。宣帝准奏,并让他估计一下需要多少兵马、武器和粮草。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情况究竟如何,在后方还不清楚,所以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我要先去摸清情况,然后再草拟方略,向皇上奏报。”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亲自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全师、保胜、安边之策”。奏报朝廷通过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汉人和羌人的关系缓和了,边境也随即安宁下来。
古人认为,听来的总不如亲见的。所以轻“耳闻”,重“目见”。《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后汉书·马援传》:“传闻不如亲见,视景(影)不如察形。”否则,就叫作“以耳代目”“贵耳贱目”,都是贬义词。这种看法,在俗语中称作“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与“百闻不如一见”同义。
现在,人们多用“百闻不如一见”来强调亲自调查情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