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车薪
薪: 柴火。本义是说,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源自《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为主导思想,反对霸道,主张推行王道,呼吁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以获得民心而统一天下。他认为,虽然“仁”必然能胜“不仁”,但是“仁者”绝不能因此就不作什么努力了;相反,还必须作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胜“不仁者”。
孟子说道:“仁一定能胜不仁,好比水一定能胜火。但是现在有些讲‘仁’的人,仅仅用一小杯水,想去扑灭一大车柴所烧起的大火,那当然不行。如果由此就下结论,认为水不能胜火,这样,实际上反而助长了不仁者,使他们更加不仁了。而这些人自己原有的一小杯水(仁),也终于就此完了!”
“杯水车薪”即由此而来,现用以比喻力量薄弱(或自谦出力不多),不足以克服困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