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原谓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源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唐朝时,当涂县令王鲁爱财贪污,他的主簿(秘书)也营私舞弊,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递状控告他的主簿。王鲁看到状子上列举的罪状,每件都和自己有牵连,不免心里发慌,同时也庆幸这份状子落在自己手里。但是由于太过紧张,竟然随手在状子上批下了内心的话:“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 你们虽然打的是草,但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已经受惊了。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 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有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
可是后来“打草惊蛇”却逐渐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一般用来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觉察并预先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