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机不可失”一词始见于南朝梁·沈约《宋书·蔡廓传》:“此万世一时,机不可失。”《北齐书·尧雄传》又有记载:“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亦见于《旧唐书·李靖传》。至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八个字,则始见于《旧五代史·安重荣传》:“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朝初年,北方某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威胁唐朝的政治稳定。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大将李靖率数十万军队反攻。次年春,该少数民族首领颉利可汗被李靖的部队前后夹击,仓皇逃往阴山(今青海境内)北面的铁山。为争取时间,颉利可汗派使者假装向唐皇求和,唐太宗为彻底消灭敌人,也假意答应。李靖懂得太宗的意图,就和副将张公谨商议,打算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一举歼灭颉利可汗的军队。张公谨不知唐太宗议和是将计就计,便跟李靖讲:“皇上已答应议和,使臣也到了对方的营房,这可如何是好呢?”李靖告诉他实情,然后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张公谨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李靖挑选了一万精兵,在夜里突然行动,一举歼灭敌军,并俘获了颉利可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示时机难得,必须抓紧进行,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