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上不瞒下
意即指欺瞒上级,不避讳下级。源自南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为戏云。”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载:“今人有‘瞒上不瞒下’之语,似即本此,而以瞒为谩。”
《宣政杂录》中所载民间制作的乐器,其实就是渔鼓,渔鼓是在长竹筒的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制成,形成鼓面。伴奏时将渔鼓斜挎于胸前,蒙皮的一面朝上,用手敲打。渔鼓的制作方法,宋时称作“谩(鞔)上不谩(鞔)下”,“谩”字是“鞔”(mán)的谐音。此语原是百姓用以影射蔡京、童贯作恶多端,只瞒得宋钦宗一人。
后来泛指官场里瞒哄上级、对下则无所顾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