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自容
形容非常羞惭,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源自《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cuò,放置的意思)。”“无地自容”即由“无地自厝”演变而来。
“无地自厝”虽然与“无地自容”意思相近,但并不流行。社会日常使用的“无地自容”,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代说唱文学的写本中,就有此条成语。如《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毛地自容”的“毛”字,是“无”字的同音假借字。凡是今天声母中的“轻唇音”(主要指唇齿磨擦音[f],也包括半元半辅音[w]),在唐以前都念“重唇音”([b]或[m])。所以唐代“无”和“毛”是同音字。
另外,明代冯梦龙所撰的《古今谭概·儇弄部第二十二》中有一则故事也可作为“无”“毛”二字同音相假借的例证。故事说,一天,唐代西蜀名士郭震送给另一位名士任介一份请帖,邀请任介第二天前去吃皛饭(皛,音xiǎo,洁白明亮)。任介抱着好奇心前去赴宴,想看看皛饭是一种怎样奇特而别致的饮食。结果,走去一看,只见桌上摆着一碟白萝卜、一碟盐,另加一盆白米饭。原来这三样白的东西加起来,就是皛饭。几天以后,任介回请郭震,要他去吃毳饭(毳,音cuì,鸟兽的细毛)。郭震暗自思忖,任介一定准备了几样带毛的东西来戏弄自己。哪知到了任介那里一看,发现桌上却空空如也。任介笑着对郭震说:“萝卜也毛(无),盐也毛(无),饭也毛(无),只此便是毳饭。”郭震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故事证明,“无地自容”写作“毛地自容”,是十分符合唐代语音的实际情况的。
又作“无地自厝”“无以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