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来历

2024-12-20 可可诗词网-文化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皮影戏的来历还有这么一个这么传说:从前,河北省冀东滦州有这么一个人,没名没姓,因他脑袋大,又前奔楼后勺子,酒糟鼻子,大麻子套小麻子,加上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走路一摇一摆的,大家送他个外号“大嘎奔儿头”。大嘎奔儿头不仅长相出奇,还非常滑稽逗乐,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笑声。他家里还有个七十多的老母亲,日子过得挺穷,都四十好几了,也没能说上个媳妇。
        别看大嘎奔儿头穷,可是个孝子,哪怕讨吃要吃也不让老娘饿着。他还一心向佛,见了庙就磕头,见了菩萨就烧香——不过这香往往是拔根草棍代替,他实在买不起呀。
        一年,南海观世音菩萨来东土劝人行善,普渡众生,来到翼东滦河边,恰巧碰见了大嘎奔儿头。当时大嘎奔儿头给人家船主拉纤。他弓着身子,光着膀子赤着脚,纤板深深扣进肩胛里,白毛子汗一滴一滴往下淌,把沙滩砸出一个一个小坑。一天下来,工钱不够买一升高粱,日子好不煎熬啊!
        观世音菩萨知道他为人行孝又好佛,就打算救助救助他,摆脱苦难。观世音变了个白发老婆颤颤微微来到大嘎奔儿头面前说:“你想不想日子过得好点?”大嘎奔儿头说:“我的老奶奶,我还有个不想日子过得好点的,可我这傻大黑粗的,又没个啥能耐,咋能过好啊?”菩萨想了一会儿,说:“我看你挺会唱,你就耍皮人儿吧,劝人行善,不挺好吗?”
        大嘎奔儿头说:“咋个耍法呢?”“用驴皮刻成人形,着上色,用线吊着,边唱边耍。教人学好行善,你也可以好好养活你老妈了。”
        “我长得丑,又怕见人,再说我唱男的还行,要是唱女的,大老憨嗓子还不把人笑死?”
        “那不怕,搭个台子,前面支上个窗户,四面用布围上,人们从外边只看见皮人影儿,看不见你。唱女人时你掐着点儿嗓子,嗓音不就细了?”说罢,观世音菩萨刷啦下子现了本相,一朵祥云起在空中,大嘎奔儿头这才知道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来点化他,赶紧磕头膜拜。
        从那时起,大嘎奔儿头走东村串西村,走到哪里把驴皮影带到哪里,还挺受人们的欢迎。就这样,皮影戏在冀东发展起来了,由一人连唱带耍,发展到多人,也有了分工,耍法也由原来的用绳子吊着改成用细铁丝和细秫秸棍儿插着耍,还配上了乐器。
        就是到了现在,有些民间的皮影艺人箱子里还有个比一般影人高大一半儿的大嘎奔儿头,一是因为他是皮影戏的祖师爷;再就是空场时把他搬出来取笑,一只大手晃来晃去的,说起话来不拿腔拿调,都是乡间土话,人们都爱看这个角色。在影匠班子里,别的影人用驴皮、马皮刻,惟独大嘎奔儿头用狗皮,传说狗皮可以避邪。再有,别的影人在煞台装箱时把茬口(人头)摘下来,大嘎奔儿头却不能摘,永远连着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