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评书的由来
四川民间流传着讲评书的来历。讲评书,早先叫讲圣谕,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宣讲皇帝老倌的话。
清人一进关,就强迫老百姓剃光头留毛根儿。百姓不服,皇帝就下圣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街上到处贴满告示。也有不怕事的人,衙门前脚贴,后脚就去扯了。
后来,官府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些认得字的人拿着告示到处去念。久而久之,不仅听的人厌烦,就是念的人也觉得乏味。有个念圣旨的人比较聪明,他把桌子板凳在茶馆摆起念。心想:喝茶的人出钱喝茶,总不致于给钱就走,反正你得边喝边听。他先是东说南山西说海地摆了一阵龙门阵,见人多了就说:“下面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待本人宣讲圣谕。”喝茶的人一听“宣讲圣谕”,以为皇帝又要说什么新东西,都竖起耳朵听。原来他怕百姓烦念旨,就背下来讲,变个花样把大家哄了。讲久了,听众又烦了,各自东说西吹,或者埋头睡觉。他又找来了一块方木条,讲一阵拍一下,惊醒大家。后来说书人就用它来提醒听众,所以叫醒木。
讲着讲着,他又怕大家不感兴趣,就加进了许多英雄豪杰,历史故事。渐渐地把茶客们都吸引住了。讲到精彩处,自己尿胀了不好脱身去屙,他就一拍醒木,“稍息片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今天暂时扎板。”
宣讲圣谕的期限早已过去了。那人已摸索出一套“说话”的套路来,干脆他就在茶馆开铺说起书来了。后来许多人学着他,以说书为业,所以说书是从讲圣谕来的。
清朝被推翻以后,皇帝不存在了,也就再用不着“讲圣谕”。有的人根据听书人爱评论书的现象把“讲圣谕”改为“讲评书”。从此讲评书的原来讲圣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章法,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比较广泛的民间文艺形式。
清人一进关,就强迫老百姓剃光头留毛根儿。百姓不服,皇帝就下圣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街上到处贴满告示。也有不怕事的人,衙门前脚贴,后脚就去扯了。
后来,官府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些认得字的人拿着告示到处去念。久而久之,不仅听的人厌烦,就是念的人也觉得乏味。有个念圣旨的人比较聪明,他把桌子板凳在茶馆摆起念。心想:喝茶的人出钱喝茶,总不致于给钱就走,反正你得边喝边听。他先是东说南山西说海地摆了一阵龙门阵,见人多了就说:“下面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待本人宣讲圣谕。”喝茶的人一听“宣讲圣谕”,以为皇帝又要说什么新东西,都竖起耳朵听。原来他怕百姓烦念旨,就背下来讲,变个花样把大家哄了。讲久了,听众又烦了,各自东说西吹,或者埋头睡觉。他又找来了一块方木条,讲一阵拍一下,惊醒大家。后来说书人就用它来提醒听众,所以叫醒木。
讲着讲着,他又怕大家不感兴趣,就加进了许多英雄豪杰,历史故事。渐渐地把茶客们都吸引住了。讲到精彩处,自己尿胀了不好脱身去屙,他就一拍醒木,“稍息片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今天暂时扎板。”
宣讲圣谕的期限早已过去了。那人已摸索出一套“说话”的套路来,干脆他就在茶馆开铺说起书来了。后来许多人学着他,以说书为业,所以说书是从讲圣谕来的。
清朝被推翻以后,皇帝不存在了,也就再用不着“讲圣谕”。有的人根据听书人爱评论书的现象把“讲圣谕”改为“讲评书”。从此讲评书的原来讲圣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章法,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比较广泛的民间文艺形式。
今日更新
-
月老 千里姻缘一线牵
[2019-05-28]
-
送子观音 保佑人们子嗣众多
[2019-05-28]
-
炉神 红红火火,家家兴旺
[2019-05-28]
-
井神 生活不能缺少水的滋养
[2019-05-28]
-
床神 高枕无忧,美梦成真
[2019-05-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