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褶裙
古老的年代,苗家妇女不兴穿裙子,穿的是粗布缝缀的裤子,裤脚很大,差不多一只裤脚装得下斗把米。那么,后来又怎么兴穿裙子了呢?裙子为什么会像伞呢?老人们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终年被绿叶覆盖着。在森林里,白天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亮,一年四季黑地麻哈的;地上到处是豺狗老豹的脚印,没有哪个猎人敢进去打猎。
大森林里有个黑咕隆咚的朝天洞,洞里有石盆、石碗、石凳、石床,家里所有的用具样样俱全。洞里住着一个大猴子精,它的嘴巴张开像山洞,耳朵像两个小簸箕那么大,四只脚有碓杆那么粗。它时常把附近寨子上长得美貌的姑娘抢来糟蹋,糟蹋死后就吃掉。
大森林附近的一个寨子里,有一家老两口,生了一个姑娘,取名叫“兜花”。兜花姑娘长得十分美貌。脸盘像天上的月亮;眼睛像两汪清亮的井水;嘴唇像两瓣带露的桃花;牙齿像夜晚天上晶亮的星星;她的歌声能把树上的阳雀惊呆;尖尖的手指像山中的嫩竹笋,刺绣时飞针走线,又快又好。
兜花姑娘十分勤快,每天天刷粉亮就起了,烧火做饭、扫地、挑水、掏猪草,样样事情都做,不让爹妈沾边。爹妈喜欢得不得了!为了装扮她,爹妈用了五驮米到银铺子里打了一排银项圈。兜花姑娘佩戴上这排项圈,就像胸前挂着一弯月亮。
有一天,下大雨,下得满坡满岭“哗啦啦”地涨大水,活像天河决了口,倒灌人间一样。勤快的兜花姑娘看家里没猪食了,就拿把伞,提个箩筐出门掏猪草了。她从清早出去到天黑都没回来。
天黑了,姑娘还不见回来,老两口急坏了。为了找姑娘,老两口杀了一头肥猪,请寨里的人来吃,让大伙帮忙去找。地坝里的旯旯角角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兜花姑娘。只是大森林里没有去,因为那里豺狗老豹凶得很哩!
老两口急得病倒了,他们放出话说:“哪个后生能把兜花姑娘找回来,就许配给他做妻子。”一下,老两口许亲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远远近近的寨子。后生们一个个都背上了弓箭,带着锋利的钢刀闯进了大森林。七八天过去了,回来的后生一个二个都是垂头丧气的样子,衣服裤子被撕烂了,脸上留着野兽的爪痕,显然都和野兽拼斗过。没有回来的后生,多半丧生了。老两口也绝望了。
兜花姑娘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她被猴子精抓进了朝天洞了。
兜花姑娘在朝天洞里受尽了折磨。猴子精交给她一对石桶,叫她天天挑水。猴子精每天要喝很多水,害得兜花姑娘一天挑到黑,累得腰杆都直不起来。每天晚上猴子精还叫她烤一只野猪给它吃。临睡时还叫她站在床边给它抓背,捉虱子。要是兜花姑娘稍稍歇歇手,猴子精就跳下床来,用树条蘸水来抽打她,每次都打得鲜血淋淋,还不准哭。每到深夜,猴子精睡着了,兜花姑娘才敢偷偷地啼哭。
一天深夜,兜花姑娘服侍猴子精睡着后,又偷偷地哭起来,直到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她在梦中,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老公公很可怜她,说:“姑娘,你已经折磨得不像人了,再不逃,就没命了。我教你一个办法:猴子精每天太阳当顶都要坐在朝天洞外的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找虱子。你想法去采集多多的松脂来,涂在那块大石头上,猴子精坐上去就粘住了,想起也起不来。那时你就可以回家和你的亲人团聚啦。”
兜花姑娘牢记白胡子公公的话,每当猴子精出去后,她就溜出洞外,到洞边的松树林里,把松树上的松脂一滴一滴地抠下来。日子一久,集少成多,松脂得了一大碗。一天,她悄悄地把这些松脂涂在那块大石头上。后来,猴子精来了,果然,它一坐下去,就被粘住了。它暴躁地挣扎,吼声如雷,震得山摇地动,可是怎么也起不来,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兜花姑娘逃走。
兜花姑娘逃走时,没忘记带上她的布伞。她在大森林里走啊走啊,饿了吃果子,渴了舔露水,累了宿在树上。她整整走了一个月,哪样苦头都吃尽了,才走出那片大森林。她的衣服裤子全被挂破了,肌肉露在外面。她觉得这样回去见爹妈羞愧得很,就把布伞拆下来,罩住下半身。她来到寨子的水井旁边,照了照,发觉自己变得更漂亮了,活像井里开出的一朵唢呐花。
兜花姑娘回到爹妈的身边后,便施展她的生花巧手,用布仿照着伞的样子缝制了一条褶皱蛮多的裙子穿在身上,寨上姑娘们见了都感到很新奇,很漂亮。于是个个姑娘都来向她学做这种裙子。
苗家妇女穿百褶裙,就是这样兴起来的。
苗族的百褶裙常绣些神奇的图案,谐如:“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图案,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城池”图案,川南苗族的“黄河”、“长江”图案,贵阳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图案,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媪仿”(黄河)、“媪育”(长江)、“盖霞”(军旗)图案等,都是其历史传统在服饰上绽开的奇葩。它们是苗族妇女盛装诸图案的母本,即主体图案“母花”,含有“妈妈花”的意思。
“骏马飞渡”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苗族的花边、花带最流行的图案。其特点是色调古朴,素雅大方。造型为首先出现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浑水河”之意。花边图案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的,相互连成一串横贯在河水中间,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苗语谓之“大迈档务”或“大迈长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大迈”即“飞马”的形象,有“迈单”——直足马、“迈勾”——弯足马之分,比较抽象。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到它们相似于直立的马鬃和或弯或直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的原始型态接近,构图虽然简单但富有腾空起飞之猛势,它包含勇猛顽强的意义。“马”的两边由无数个三角形的山叠着相间排列,苗语称之“高本高介”和“毕高”,意为“金山银山”(苗族古歌中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运金运银”的活动场面),表示崇山峻岭,五颜六色。这些图案(山塔),均采用红、绿、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给人以一种悬崖深谷的意境感。
“骏马飞渡”图案的两边用一条铁轨式的图案镶嵌着,顺水流方向延伸,苗语叫“乃勾阿登”,汉意就是“大路上的脚印”。此图案在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刺绣中使用频率颇高,当地苗语谓之“绞欧”,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岛苗族蜡染中此“江河”图案也相当普遍。
位于花带上的“江河波涛”图案的花纹更加明显,“江河”呈现为两条白色横带,带中由一些细小的星点组成,花纹隐约可见。苗族说是表示黄河、长江同向奔流。苗家妇女管它叫“欧多民务”。北岸是些较小的土山坡,妇女称之为“秀高刃”。两条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树,又像人乘船形状组成的图案,妇女们说它代表洞庭湖。这些图案脚下再次出现水波浪式花纹,苗语谓之“昂务乃本”,汉意就是“经过大水大浪的妈妈花”。南岸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林木茂密的西南山区。
“江河波涛”母题在“兰娟衣”中也有生动展现。据说,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是一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创造的。她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想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下一根蓝线,渡洞庭湖时,她在胸口上绣下一个湖泊状图案,每翻一重山,她总是在彩线上缝下一点小标记。越往南,渡的河翻的山越多,她缝下的记号就从领口一直密密麻麻地缝到裤脚口。最后到了武陵山区定居后,兰娟就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花衣,作为女儿的嫁装。从此,姑娘们争相仿效,传袭至今。
与此相类似的内容同样表现在黔中关岭、安顺诸县市苗族的裙子上。苗族妇女为了铭记那不平凡的迁徙,将过河翻山的五大难关——黄河(浑水河)、雾罩山、风雨关、长江(清水河)、毒虫冲——制成了大小不同的五条平行线绣在长裙上,不许随意改变。
四川珙县苗族裙子上的彩线也有类似的寓意。老人解释说,最上面的蓝色宽条代表黄河,齿轮形表示黄河的缺口;下面的一条较宽的直条代表长江流域,尖齿形表示高山地区;最下面的菱形图案和两侧的花代表着大西南。其深刻意蕴是:川南苗族曾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战争迫使苗族南迁,他们在长江中游地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又因战争频繁迫使他们再次西迁,最后定居西南山区,他们怀念故土,把迁徙的路线绘制在蜡染上。
明清文献称为“大花苗”、“小花苗”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以乌蒙山为中心的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黔西南普安一带。这里地处高寒山区,为适应环境,他们的衣服多用羊毛和麻织成。其男女衣服式样相同,皆以大块对称几何纹为装饰。从背后观赏,恰若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据古歌的叙唱,它是古代苗族领兵打仗的首领格炎尤老、格蚩爷老的战袍,苗族称之“撮鲁”,汉意为“花衣”,独具特色。
“天地”、“山川”、“田园”图案是该花衣的必备花纹。其花纹为对称的几何图纹。每方图案四周饰红黑两色毛线织成的锯齿纹、波浪纹、螺丝纹,中留较大面积白地,其间又饰以菱形纹,菱形纹内织斜方格纹。肩部为一较宽的菱形纹区,菱形纹区内有流云。每方图案的上方代表“天”,下方代表“地”,左右为“山川”,中间为“田园”。据古史传说,这每一方图案就是一面旗帜的标志。整个衣服花纹图案山环水绕,田连阡陌,宛如一幅美丽富饶的田园山水画。
“城池”图案在其背牌上。背牌为背部装饰件,苗族管它叫“劳搓”,横长方形,工艺以刺绣为主,兼用蜡染、挑花、编织,纹饰有菱形纹、锯齿纹、凸字纹、雷纹等。这些纹样有机而形象地构成了一座古代城池平面图。正规式样为三道绣纹,与古歌“格蚩尤老(蚩尤)练兵场上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图案中有城墙有街道,有角楼有守兵。传说这是祖先蚩尤修建的“武城”和“梨城”。古歌对此叙唱道:
格蚩尤老、格炎尤老来筑城,城池转了九道弯才围周,城内九条街相连;城墙用石头垒,城门用石条砌;城门像一只狮子,门楼上设有蚩尤老的位置,武城、犁城里里外外亮晶晶。格炎尤老、格蚩尤老,把城里城外的好形象,绣制成一张张好背牌,让男男女女披在身上,像高楼大厦的瓦房,让老人看了个个想,让小孩看了人人念。
整个图案配色用料比衣裙复杂,背牌下方一般饰以四组垂蕤,蕤端贯串珠、铜珠,长达脚跟。古史传说这垂蕤系由旗须演变而来。
与此表征着城池的背牌略有不同,贵阳市高坡苗族妇女的背牌,据说是象征苗王蚩尤的大印。在古代迁徙途中,战事频繁,队伍容易混乱,为了避免错杀误杀自己人,苗王就在人们背上盖上苗王大印以作标记,便于识别。背牌的制作,是用白、红、绿、黄、橙、蓝、紫多色丝线挑刺而成,黑布底,四方形几何图案。前后两块背牌,用布或绸缎连结,胸前一块略小。背上的背牌由三块不同图案拼成,中间一块为背牌心,四方形,中央是三角形,八角星。也有“井”字形的,还有两个四方形呈交叉角的,俨若一方印鉴。它是女性服装中不可或缺的饰物。
“江河”图案位于百褶裙上。威宁一带苗族,其裙边及腰均有约2厘米宽的蜡染几何纹,二者之间为大面积白地,蜡染内边各加0.5厘米宽的布条,红黑各半。白地有上下两组四环绳辫纹和四组红黑二色布条的平行线段,第三组为两段,第二、四组为三段。每段长约18厘米。中部三段红黄相间,叠压并行的布条从上而下依次代表黄河(“上朗”)、平原(“布点”)、长江(“下朗”)。白地象征洁净的天空。一条裙子,简直就是一张优美动人的故园地理图。有歌唱道:
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叙唱这种裙子的古歌还描述说:
我们姑娘聪明有智慧,我们织出漂亮的裙子。
像平坦的泽国水乡,像望不到边的田埂。
道路宽敞四通八达,我们裙子上的条条花纹,
就是我们原来的田园,那阡陌纵横的田地。
那流水清清好插秧的地方。
黔中镇宁县革利地区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的不同苗族支系,则分别把饰有“江河”图案的裙子称为“迁徙裙”、“三条母江裙”、“七条江裙”。迁徙裙为老年妇女所穿,它的裙面有八十一根横线,分为九组,每组九小条。流传当地民间的《蚩尤传说》讲道:古时候有个叫赤炎(蚩尤)的祖先居住在黄河岸边的赤炎坝上,他生有九个儿子七个女儿。他的九个儿子每人又生了九个儿子,组成了八十一个兄弟氏族,曾建立过九帅七十二将的军事管理制度。当地苗家自称就是这八十一兄弟中的一个的后裔,由于长时间远距离的迁徙,这支苗族的妇女就在裙面上绣制八十一根横线,以示不忘是九黎八十一兄弟的裔嗣。而所谓“三条母江裙”,就是这种裙面绣染有三大条线,据当地《苗族大歌》的开路词所唱,系为记录其祖先迁徙经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至于“七条江裙”,民间说是为纪念苗族迁徙中涉过的七条仅次于黄河、长江的河流。
这些服饰图案与苗族的历史特别是战争迁徙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造型系列,蕴涵了苗族关于自己族源、生息、繁衍以及战争、迁徙的文化涵义。他们笃信自己的祖先发祥之地原在中原地区,古时因战争失利,被迫南迁,来到西南山区。为了怀念故乡和祖宗,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苗家祖籍,便在服装上绣织这样一些图案花纹。
大森林里有个黑咕隆咚的朝天洞,洞里有石盆、石碗、石凳、石床,家里所有的用具样样俱全。洞里住着一个大猴子精,它的嘴巴张开像山洞,耳朵像两个小簸箕那么大,四只脚有碓杆那么粗。它时常把附近寨子上长得美貌的姑娘抢来糟蹋,糟蹋死后就吃掉。
大森林附近的一个寨子里,有一家老两口,生了一个姑娘,取名叫“兜花”。兜花姑娘长得十分美貌。脸盘像天上的月亮;眼睛像两汪清亮的井水;嘴唇像两瓣带露的桃花;牙齿像夜晚天上晶亮的星星;她的歌声能把树上的阳雀惊呆;尖尖的手指像山中的嫩竹笋,刺绣时飞针走线,又快又好。
兜花姑娘十分勤快,每天天刷粉亮就起了,烧火做饭、扫地、挑水、掏猪草,样样事情都做,不让爹妈沾边。爹妈喜欢得不得了!为了装扮她,爹妈用了五驮米到银铺子里打了一排银项圈。兜花姑娘佩戴上这排项圈,就像胸前挂着一弯月亮。
有一天,下大雨,下得满坡满岭“哗啦啦”地涨大水,活像天河决了口,倒灌人间一样。勤快的兜花姑娘看家里没猪食了,就拿把伞,提个箩筐出门掏猪草了。她从清早出去到天黑都没回来。
天黑了,姑娘还不见回来,老两口急坏了。为了找姑娘,老两口杀了一头肥猪,请寨里的人来吃,让大伙帮忙去找。地坝里的旯旯角角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兜花姑娘。只是大森林里没有去,因为那里豺狗老豹凶得很哩!
老两口急得病倒了,他们放出话说:“哪个后生能把兜花姑娘找回来,就许配给他做妻子。”一下,老两口许亲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了远远近近的寨子。后生们一个个都背上了弓箭,带着锋利的钢刀闯进了大森林。七八天过去了,回来的后生一个二个都是垂头丧气的样子,衣服裤子被撕烂了,脸上留着野兽的爪痕,显然都和野兽拼斗过。没有回来的后生,多半丧生了。老两口也绝望了。
兜花姑娘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她被猴子精抓进了朝天洞了。
兜花姑娘在朝天洞里受尽了折磨。猴子精交给她一对石桶,叫她天天挑水。猴子精每天要喝很多水,害得兜花姑娘一天挑到黑,累得腰杆都直不起来。每天晚上猴子精还叫她烤一只野猪给它吃。临睡时还叫她站在床边给它抓背,捉虱子。要是兜花姑娘稍稍歇歇手,猴子精就跳下床来,用树条蘸水来抽打她,每次都打得鲜血淋淋,还不准哭。每到深夜,猴子精睡着了,兜花姑娘才敢偷偷地啼哭。
一天深夜,兜花姑娘服侍猴子精睡着后,又偷偷地哭起来,直到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她在梦中,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老公公很可怜她,说:“姑娘,你已经折磨得不像人了,再不逃,就没命了。我教你一个办法:猴子精每天太阳当顶都要坐在朝天洞外的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找虱子。你想法去采集多多的松脂来,涂在那块大石头上,猴子精坐上去就粘住了,想起也起不来。那时你就可以回家和你的亲人团聚啦。”
兜花姑娘牢记白胡子公公的话,每当猴子精出去后,她就溜出洞外,到洞边的松树林里,把松树上的松脂一滴一滴地抠下来。日子一久,集少成多,松脂得了一大碗。一天,她悄悄地把这些松脂涂在那块大石头上。后来,猴子精来了,果然,它一坐下去,就被粘住了。它暴躁地挣扎,吼声如雷,震得山摇地动,可是怎么也起不来,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兜花姑娘逃走。
兜花姑娘逃走时,没忘记带上她的布伞。她在大森林里走啊走啊,饿了吃果子,渴了舔露水,累了宿在树上。她整整走了一个月,哪样苦头都吃尽了,才走出那片大森林。她的衣服裤子全被挂破了,肌肉露在外面。她觉得这样回去见爹妈羞愧得很,就把布伞拆下来,罩住下半身。她来到寨子的水井旁边,照了照,发觉自己变得更漂亮了,活像井里开出的一朵唢呐花。
兜花姑娘回到爹妈的身边后,便施展她的生花巧手,用布仿照着伞的样子缝制了一条褶皱蛮多的裙子穿在身上,寨上姑娘们见了都感到很新奇,很漂亮。于是个个姑娘都来向她学做这种裙子。
苗家妇女穿百褶裙,就是这样兴起来的。
苗族的百褶裙常绣些神奇的图案,谐如:“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图案,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苗族“天地”、“山川”、“田园”、“江河”、“城池”图案,川南苗族的“黄河”、“长江”图案,贵阳市郊高坡苗族“蚩尤印”图案,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台江一带苗族的“媪仿”(黄河)、“媪育”(长江)、“盖霞”(军旗)图案等,都是其历史传统在服饰上绽开的奇葩。它们是苗族妇女盛装诸图案的母本,即主体图案“母花”,含有“妈妈花”的意思。
“骏马飞渡”图案是凤凰、古丈、松桃一带苗族的花边、花带最流行的图案。其特点是色调古朴,素雅大方。造型为首先出现一条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语叫做“埋迈埋清”,即“浑水河”之意。花边图案是由无数个像“马”的花纹组成的,相互连成一串横贯在河水中间,表示万马飞渡黄河,驰骋中原。苗语谓之“大迈档务”或“大迈长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大迈”即“飞马”的形象,有“迈单”——直足马、“迈勾”——弯足马之分,比较抽象。只有从名称上才能联想到它们相似于直立的马鬃和或弯或直的马足,其造型与汉字的“马”的原始型态接近,构图虽然简单但富有腾空起飞之猛势,它包含勇猛顽强的意义。“马”的两边由无数个三角形的山叠着相间排列,苗语称之“高本高介”和“毕高”,意为“金山银山”(苗族古歌中有洋洋千言的一篇描述“运金运银”的活动场面),表示崇山峻岭,五颜六色。这些图案(山塔),均采用红、绿、蓝、黄、橙、紫各种颜色丝线挑绣而成,给人以一种悬崖深谷的意境感。
“骏马飞渡”图案的两边用一条铁轨式的图案镶嵌着,顺水流方向延伸,苗语叫“乃勾阿登”,汉意就是“大路上的脚印”。此图案在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刺绣中使用频率颇高,当地苗语谓之“绞欧”,即“江河”的意思。海南岛苗族蜡染中此“江河”图案也相当普遍。
位于花带上的“江河波涛”图案的花纹更加明显,“江河”呈现为两条白色横带,带中由一些细小的星点组成,花纹隐约可见。苗族说是表示黄河、长江同向奔流。苗家妇女管它叫“欧多民务”。北岸是些较小的土山坡,妇女称之为“秀高刃”。两条大河的南面,是一朵朵既像花又像树,又像人乘船形状组成的图案,妇女们说它代表洞庭湖。这些图案脚下再次出现水波浪式花纹,苗语谓之“昂务乃本”,汉意就是“经过大水大浪的妈妈花”。南岸有一条小路和一排松树,象征苗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林木茂密的西南山区。
“江河波涛”母题在“兰娟衣”中也有生动展现。据说,黔东北苗族妇女穿的“兰娟衣”——一种没有衣领的女装,是一位叫“兰娟”的苗族女首领创造的。她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就想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下一根蓝线,渡洞庭湖时,她在胸口上绣下一个湖泊状图案,每翻一重山,她总是在彩线上缝下一点小标记。越往南,渡的河翻的山越多,她缝下的记号就从领口一直密密麻麻地缝到裤脚口。最后到了武陵山区定居后,兰娟就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花衣,作为女儿的嫁装。从此,姑娘们争相仿效,传袭至今。
与此相类似的内容同样表现在黔中关岭、安顺诸县市苗族的裙子上。苗族妇女为了铭记那不平凡的迁徙,将过河翻山的五大难关——黄河(浑水河)、雾罩山、风雨关、长江(清水河)、毒虫冲——制成了大小不同的五条平行线绣在长裙上,不许随意改变。
四川珙县苗族裙子上的彩线也有类似的寓意。老人解释说,最上面的蓝色宽条代表黄河,齿轮形表示黄河的缺口;下面的一条较宽的直条代表长江流域,尖齿形表示高山地区;最下面的菱形图案和两侧的花代表着大西南。其深刻意蕴是:川南苗族曾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战争迫使苗族南迁,他们在长江中游地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又因战争频繁迫使他们再次西迁,最后定居西南山区,他们怀念故土,把迁徙的路线绘制在蜡染上。
明清文献称为“大花苗”、“小花苗”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以乌蒙山为中心的黔西北威宁、赫章和滇东北彝良、黔西南普安一带。这里地处高寒山区,为适应环境,他们的衣服多用羊毛和麻织成。其男女衣服式样相同,皆以大块对称几何纹为装饰。从背后观赏,恰若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据古歌的叙唱,它是古代苗族领兵打仗的首领格炎尤老、格蚩爷老的战袍,苗族称之“撮鲁”,汉意为“花衣”,独具特色。
“天地”、“山川”、“田园”图案是该花衣的必备花纹。其花纹为对称的几何图纹。每方图案四周饰红黑两色毛线织成的锯齿纹、波浪纹、螺丝纹,中留较大面积白地,其间又饰以菱形纹,菱形纹内织斜方格纹。肩部为一较宽的菱形纹区,菱形纹区内有流云。每方图案的上方代表“天”,下方代表“地”,左右为“山川”,中间为“田园”。据古史传说,这每一方图案就是一面旗帜的标志。整个衣服花纹图案山环水绕,田连阡陌,宛如一幅美丽富饶的田园山水画。
“城池”图案在其背牌上。背牌为背部装饰件,苗族管它叫“劳搓”,横长方形,工艺以刺绣为主,兼用蜡染、挑花、编织,纹饰有菱形纹、锯齿纹、凸字纹、雷纹等。这些纹样有机而形象地构成了一座古代城池平面图。正规式样为三道绣纹,与古歌“格蚩尤老(蚩尤)练兵场上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图案中有城墙有街道,有角楼有守兵。传说这是祖先蚩尤修建的“武城”和“梨城”。古歌对此叙唱道:
格蚩尤老、格炎尤老来筑城,城池转了九道弯才围周,城内九条街相连;城墙用石头垒,城门用石条砌;城门像一只狮子,门楼上设有蚩尤老的位置,武城、犁城里里外外亮晶晶。格炎尤老、格蚩尤老,把城里城外的好形象,绣制成一张张好背牌,让男男女女披在身上,像高楼大厦的瓦房,让老人看了个个想,让小孩看了人人念。
整个图案配色用料比衣裙复杂,背牌下方一般饰以四组垂蕤,蕤端贯串珠、铜珠,长达脚跟。古史传说这垂蕤系由旗须演变而来。
与此表征着城池的背牌略有不同,贵阳市高坡苗族妇女的背牌,据说是象征苗王蚩尤的大印。在古代迁徙途中,战事频繁,队伍容易混乱,为了避免错杀误杀自己人,苗王就在人们背上盖上苗王大印以作标记,便于识别。背牌的制作,是用白、红、绿、黄、橙、蓝、紫多色丝线挑刺而成,黑布底,四方形几何图案。前后两块背牌,用布或绸缎连结,胸前一块略小。背上的背牌由三块不同图案拼成,中间一块为背牌心,四方形,中央是三角形,八角星。也有“井”字形的,还有两个四方形呈交叉角的,俨若一方印鉴。它是女性服装中不可或缺的饰物。
“江河”图案位于百褶裙上。威宁一带苗族,其裙边及腰均有约2厘米宽的蜡染几何纹,二者之间为大面积白地,蜡染内边各加0.5厘米宽的布条,红黑各半。白地有上下两组四环绳辫纹和四组红黑二色布条的平行线段,第三组为两段,第二、四组为三段。每段长约18厘米。中部三段红黄相间,叠压并行的布条从上而下依次代表黄河(“上朗”)、平原(“布点”)、长江(“下朗”)。白地象征洁净的天空。一条裙子,简直就是一张优美动人的故园地理图。有歌唱道:
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叙唱这种裙子的古歌还描述说:
我们姑娘聪明有智慧,我们织出漂亮的裙子。
像平坦的泽国水乡,像望不到边的田埂。
道路宽敞四通八达,我们裙子上的条条花纹,
就是我们原来的田园,那阡陌纵横的田地。
那流水清清好插秧的地方。
黔中镇宁县革利地区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的不同苗族支系,则分别把饰有“江河”图案的裙子称为“迁徙裙”、“三条母江裙”、“七条江裙”。迁徙裙为老年妇女所穿,它的裙面有八十一根横线,分为九组,每组九小条。流传当地民间的《蚩尤传说》讲道:古时候有个叫赤炎(蚩尤)的祖先居住在黄河岸边的赤炎坝上,他生有九个儿子七个女儿。他的九个儿子每人又生了九个儿子,组成了八十一个兄弟氏族,曾建立过九帅七十二将的军事管理制度。当地苗家自称就是这八十一兄弟中的一个的后裔,由于长时间远距离的迁徙,这支苗族的妇女就在裙面上绣制八十一根横线,以示不忘是九黎八十一兄弟的裔嗣。而所谓“三条母江裙”,就是这种裙面绣染有三大条线,据当地《苗族大歌》的开路词所唱,系为记录其祖先迁徙经过的黄河、长江和嘉陵江。至于“七条江裙”,民间说是为纪念苗族迁徙中涉过的七条仅次于黄河、长江的河流。
这些服饰图案与苗族的历史特别是战争迁徙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造型系列,蕴涵了苗族关于自己族源、生息、繁衍以及战争、迁徙的文化涵义。他们笃信自己的祖先发祥之地原在中原地区,古时因战争失利,被迫南迁,来到西南山区。为了怀念故乡和祖宗,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苗家祖籍,便在服装上绣织这样一些图案花纹。
今日更新
-
月老 千里姻缘一线牵
[2019-05-28]
-
送子观音 保佑人们子嗣众多
[2019-05-28]
-
炉神 红红火火,家家兴旺
[2019-05-28]
-
井神 生活不能缺少水的滋养
[2019-05-28]
-
床神 高枕无忧,美梦成真
[2019-05-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