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南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岷江东岸玉垒山麓,2000年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982年,都江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其中二王庙为其重要内容。二王庙 原为纪念蜀王杜宇的 “望帝祠” ,南北朝齐建武 年间(494~498年)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治水有功 而更名为崇德祠。宋开宝五年(972年)重修, 后毁于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火,不久再建。 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清雍正五 年(1727年)崇德祠正式更名为二王庙。清雍正 九年(1731年),重建了正殿、后殿等。民国14 年(1925年),庙内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同年 再建,历时十年建成。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
二王庙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园林区,西为殿宇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庙宇 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二王庙结合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在布局上不强调中轴对 称,而是上下重叠交错,布置自由。清代有《二王庙远眺》诗赞曰: “大江飞白雨,落 日下青岑。树色连天合,潭声伏地沉。塔悬残照立,林约乱蝉吟。一寺藏山腹,楼台入 画深。” 旧时二王庙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会举行庙会,民众会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 带着祭品来庙祭祀,人山人海。《灌县乡土志》中说: “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 李王,络绎不绝。”
二王庙主体建筑有二王大殿、老 王殿、老君殿三大殿,配殿有青龙白 虎殿、三官殿、灵宫殿、地隍土地 殿、祈嗣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 阁、龙神殿等。二王大殿为庙内主体 建筑,分前殿、后殿,殿内供奉李冰 父子像,形象生动。
戏台位于二王大殿对面,经历修 建和毁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 “郡民许建戏楼” 的记载。雍正 九年(1731年)该庙道士又募请府、 州、县善士信女对庙内戏台进行重 建。民国十四年戏台和庙内许多建筑 又毁于一场大火,同年又开始重建, 历时十年才竣工。
戏台正面凸出,面宽三间,前檐 为四根通柱。枋上雕刻华丽,装饰吉 祥的文字和图案。戏台中间为木质屏 风,两侧有上下场门。台沿和横楣皆 有花草、几何图案和戏曲人物的彩色木雕,整个格局稳重大方,且又装饰得富丽堂皇。 戏台下面为山门,书有“二王庙”三个金字,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 江堰时写的。门前台阶通向山下。
四川都江堰二王庙
门前有台阶通往山下。除了李冰殿前的戏台外,二王庙还有一座小乐楼。小乐楼建 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横骑入口石台阶通道,楼底中间为通道,左右为青龙,白虎 二殿。乐楼的纵横均以 “三维模数” ,与《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哲理相吻合,故乐楼分三重,三层台阶。屋顶为歇山式屋顶,檐枋装饰有各 种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灵芝仙果、羽士吉人等。
庙内有很多历代文人墨客为歌颂李冰治水而题写的匾额、楹联。观澜亭下石壁间还 刻有总结治水经验的格言、警句,如: “深淘滩、低作堰” 、“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和六十个字的治水 “三字经” 。
庙前有安澜桥,横跨内外二江,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
四川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西门一环路内侧,是成都市内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 道教官观,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1983年,青羊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道教重 点宫观。
青羊宫创建于唐代,初名青羊观。唐中和元年(881年)改观为宫,称青羊宫。五 代时,青羊宫又被改名为青羊观。宋代称青羊宫并沿用至今。南宋诗人陆游在《梅花绝 句》诗中写道: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 溪。”明末青羊宫毁于战火,清代重建。
成都青羊宫山门
青羊宫山门近观
现青羊宫中轴线上主要建有山门(灵祖楼) 、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无极 殿) 、玉皇阁(斗姥殿)、皇楼殿、唐王殿(紫金台) 、降生台和说法台等。
山门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所建,童檐歇山顶,门上悬有 “青羊宫” 三字 匾额。现山门与灵祖殿合二为一,称灵祖楼,两层结构。山门外有石狮一对,门内墙壁 上绘有青龙、白虎。
山门后为混元殿。混元殿单檐硬山顶,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所建。混元 殿面宽五间,由26根大石柱和两根木柱支撑。殿内供有混元祖师即老子像,殿后供有慈 航真人像。
八卦亭建于清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八年(1873~1882年) ,20米高,两层结构,八 角形,黄绿紫三色琉璃瓦覆顶。八卦亭由16根石柱支撑,8根外柱上雕有盘龙,栩栩如 生,全亭共有祥龙81条,象征着太上老君的八十一化。亭顶上置三层葫芦形宝顶。亭基 为石砌,共三层,下层为方形,中层为八角形,上层为圆形。亭中供奉老子骑青牛像, 形象生动。八卦亭精致玲珑,保存完好,非常珍贵。
三清殿又叫无极殿,清康熙八年(1869年)重修,是青羊宫的主殿。三清殿面宽五 间,单檐硬山顶。台基上刻有太极图和十二生肖图,雕刻精美。殿内正中供奉玉清元 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侧为道教四位天帝。两侧墙壁上绘有赤精 真人,广成子、惧留孙、道行、燃灯、青霞、玉鼎、太乙、黄龙、普贤、慈航、文殊等 十二金仙像。殿内左侧为明铸幽冥钟一口,右侧为一面大鼓。殿内还有二座画像碑,分 别是《吕祖画碑》和《三丰碑》。殿内还有一对铜羊,据说可清灾去病。
斗姥殿建于明代,悬山顶,面宽五间,两层木结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斗姥像,两 侧为侍女及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像。
皇楼殿建于清代,面宽五间,两层砖木结构,殿内楼上供奉玉皇大帝像,楼下供真 武大帝像。
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所修,三台共修在一个土 台上,为青羊宫最后一组建筑。中间为紫金台,又称唐王殿,殿内原有唐高祖李渊夫妇 的塑像。左侧为降生台,右侧为说法台,台上殿内分别供有老子降生和说法的塑像。
青羊宫内保存有道教文化的重要典籍《道藏辑要》的清代梨木刻板14000块,是世界 上道藏保存最完整的经板,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制,非常珍贵。
成都青羊宫现为四川省道教协会和成都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常道观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 “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 城”。青城山高峰海拔1800多米,又称丈人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为道 教十大洞天中的 “第五洞天” ,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青城山创 立了天师道(或叫五斗米道,正一道) , 后来张道陵的曾孙张盛将天师府从青城山 迁移到江西的龙虎山,青城山就成为天师 道的祖庭。青城山风景秀美,目前,全山 共有36翠峰,8大洞、72小洞、108景,著 名的道教宫观7座,即建福宫、常道观(包 括天师洞) 、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 上清宫和玉清宫,其中,常道观和祖师殿 于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道教重点宫 观。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山门
常道观位于青城山混元峰的半山腰上,是青城山道观群的中心,是青城山最主要 的、最大的一座道观。常道观后有一个山洞,人称天师涧。因天师洞与常道观近在咫 尺,故常道观也称为天师洞。1983年,常道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据载,常道观原址为古黄帝祠,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故称天师洞。隋大业 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时更名为常道观,宋代又更名为昭庆观。常道观现 存建筑多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修建。
常道观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中轴 线上依次建有山门、三清殿、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
山门建在高坡上,重檐歇山顶,正中悬有“古常道观” 四字金匾,楼上供奉道教护 法神王灵官和财神赵公明的塑像。山门左侧为青龙殿,右侧为白虎殿,分别供奉青龙和 白虎神。
山门后第一座殿宇为三清殿。三清殿面宽五间,为常道观的主殿,重檐歇山顶,楼 阁式结构。前檐立有6根大石柱,柱础高达1.2米,雕刻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等,非常 优美。三清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彩色泥塑像。三清 殿的楼上为无极殿,殿内有明代木制屏风八扇,制作精美,非常珍贵。殿内中央开有八 角形的楼井,便于采光、通风,构思精巧。
黄帝祠在三清殿之后,是常道观中最早的建筑。黄帝祠门上高悬 “古黄帝祠” 四个 大字,祠前悬挂楹联,殿内供有轩辕黄帝泥塑金身像。祠内有《轩辕黄帝之碑》一座, 为爱国将领冯玉祥所书。
三皇殿在黄帝祠之后,殿内供奉轩辕、 伏羲、神农像,为唐代艺术珍品,十分珍 贵。殿内还有唐刻《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 碑》一座,是青城山镇山之宝。
天师洞是常道观中最高的一处建筑,位 于混元峰下、黄帝祠左侧,地势险要,相传 为张道陵当年在青城山修行时的住所。洞 内有张道陵的石雕像一尊,洞外有张道陵第 三十代孙张继先的塑像一尊。
常道观天师洞外山门
常道观内文物荟萃。三清殿内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碧洞丹台” 匾额。在三清塑像的 后面,绘有《青城山全图》,《老子说清静经图》等。三皇殿内有《龙门派碧洞宗道脉 渊源碑》、《彭椿仙真人重修常道观碑》、《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等。天师洞内有 隋代石刻张天师像。观内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刻、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的字刻等。这 些文物均十分珍贵。
常道观中古树众多,有古银杏一棵,古棕树两棵,宋松树三株以及明罗汉松等,郁 郁葱葱,环境优雅。
常道观现为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是进入青城山的起点,原名丈人祠,相传为五岳丈人 宁封子修道处。1983年,建福宫被公布为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道教宫观。
青城山建福宫山门
建福宫始建于唐开 元十八年(730年) 。 宋淳熙二年(1175年) 更名为会庆建福宫,简 称建福宫,并沿用至 今。现存建福宫为清光 绪十四年(1888年)重 建。
建福宫建筑面积近 1200平方米,共两院, 由宫门、回廊、正殿、 厢房等建筑组成。
宫门上题有 “建福 宫” 三个大字,为1940 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两侧有楹联: “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
前院正殿殿内供奉宁封子、杜光庭两尊彩色泥塑像。殿内墙壁上还绘有范长生故事 壁画。范长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道士,长期在青城山隐居修行。
后院院中有两棵罗汉松,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苍翠挺拔。正殿殿内正中供奉太上老 君彩色泥塑像,两侧为东华帝君和王重阳像。殿前有楹联一副,对建福宫的地理环境和 历史变迁进行了描述。
院内还有假山、古树等,宫右侧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内环境优美,古树 遮天,宋诗人陆游游建福宫后写诗赞道: “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崖岭划若 天地分,千柱耽耽压其垠。”
青城山建福宫大殿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的高台山上,是青城前山最高的一座道观,也是 四川省目前重点开放的道教官观之一。
青城山上清宫大殿
上清官始建于晋代,是青城山 建筑时间较早的一座宫观。唐玄 宗时重修,五代时再建,明末毁 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 (1862~1874年)重修。
上清官建筑面积4200多平方 米,由山门、前殿、大殿、文武殿 和道德经堂等组成。
山门为石砌券洞式门洞,门上 高悬“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所 书。门前悬挂楹联两副,分别为国 民党元老于右任、爱国将领冯玉祥所书。山门外西侧石壁上有石刻“天下第五名山” 、 “青城第一峰” 等。山内两侧为青龙,白虎两座护法神殿。
前殿为六角亭顶式,上悬 “别一洞天” 四个大字,楼上前面为灵官殿,供奉道教护 法神王灵官像,后面为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像。
大殿,又叫老君殿,是上清官的主要建筑、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张三丰和吕洞宾的 神像。大殿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刻立的《重建上清宫记》碑一座。
大殿左边为文武殿,殿内供有孔子和关羽像,像的神座下面浮雕有九条盘龙。文武 殿的楼上为玉皇楼,又称剑仙楼,楼内天花板上绘有二十四孝图、三国故事等,寓意 深刻。
大殿右边为道德经堂,为全宫道士集会、诵经的地方,堂内有《道德经》全文木刻。
上清宫内有著名的麻姑池和鸳鸯井。麻姑池在大殿左侧,相传为麻姑当年浴丹的地 方。鸳鸯井在大殿右侧,一方一圆,池水一清一浊,一温一凉,又叫八卦鸳鸯井。
上清官有观日亭、神灯亭、呼应亭三亭,分别可观日出、神灯和云海。
上清官内文物荟萃,如清《重建上清官记》碑、宋代著名医生皇甫坦的墓碑,另外 还有不少匾额、楹联、名人字画等,均为珍贵文物。
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又称梓潼文昌阁,位于四川北部偏东梓潼县城北10公里处七曲山上。 1996年,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庙创建于晋,其前身是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建造的“亚子祠” 。张亚子,七曲 人,名育,被称为四川的地方神 “梓潼 神” 。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 , 遂在此修建了文昌宫。据《明史·礼志》 载: “张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 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 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 君。”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与扩建,逐 渐形成今日规模。
大庙依山造势,高低错落,规模宏大, 气势雄伟壮观,庙内古建筑、古柏、古道、 九曲潼水相映成趣。但是,由于庙中内容庞 杂,其布局并不规整。现存大庙是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昌殿、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盘陀石殿、家庆堂、大悲 楼等。
入正门,即为百尺楼。百尺楼高3层100尺,故得名。该楼素有 “西蜀名楼”之誉, 据说可与岳阳楼和黄鹤楼媲美。现存百尺楼重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
文昌殿为庙内正殿。殿内供奉10尊明崇祯元年(1628年)铁铸塑像,表情各异,生 动形象,形态逼真。其中最大的一尊为文昌帝君坐像。
七曲山大庙
桂香殿有明代建筑风格,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梁架规整。殿内有四 足铁鼎一个,铸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另有五足铁鼎一个,铸于南宋淳祐年间 (1241~1252年)。这些均为庙内珍贵文物。
天尊殿位于山顶,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装饰华丽,气势雄伟。
关圣殿和家庆堂均建于明代,大悲楼建于清代。
盘陀石殿为元代遗构,为一座单间小殿,但用材较大。
七曲山大庙内的建筑年代跨度较大,风格丰富,各有特色,颇有价值。
七曲山大庙大殿
四川绵阳云台观
云台观又称祐圣观,建于四川省道教名山云台山 (三台县内)上,为我国著名道 观。相传道教著名人物张道陵曾在此修炼。
云台观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 ,由赵法应即赵肖庵真人创建。南宋嘉定三 年(1210年) ,又建玄天宫,内供真武塑像。明代时,云台观又经多次修葺,规模宏 大,达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前来焚香参拜者不断。惜道观后来毁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火灾,此后再次复建。新建后的云台观规模宏大,华丽壮观,在明《重修 云台观碑记》及郭元翰的《云台胜记》中,均描写了云台观当时的盛况。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 ,云台观再次毁于火灾,后再次复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成。
云台观现存主要建筑有玄天宫、三皇观、城隍殿、观音阁、青龙殿、白虎殿、降魔 殿、藏经阁、茅庵殿、木牌坊、钟楼、鼓楼、长廊亭、右华表、玉带桥等。
其中玄天宫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三尊铁铸神像,其中真武祖师神 像为赵肖庵真人所铸。
云台观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众多,有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颁布的圣旨 一道及钦赐的《正统道藏》一部,道藏现部分保存在四川大学,部分已丢失。另外,还 有铜钟、铜炉及各类经书等。
观内还有古柏一株,相传为晋代所植,至今仍沧桑挺拔。古柏左侧为“云门池” , 相传为赵匡胤饮马之处。
贵州贵阳文昌阁
贵阳文昌阁位于贵阳东门城墙上,设计巧妙,结构独特,造型优美,装饰华丽。 2006年,文昌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 清康熙八年(1669年) ,总督卞三元筹资重建文 昌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贵阳巡抚再 次重修文昌阁,并著《重修文昌阁碑记》。
文昌阁坐东向西,阁高20余米,分为上中下 三层,木结构建筑。阁底层为四方形。第二层和 第三层为九角形。其九角形的形成方式是,将圆 周四等分后,东、南、北三面,均划为二等份, 惟西面(正面)划成三等份,形成一个不等边的 九角形,设计独特。屋顶为九角攒尖顶。正面二 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 三字。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
贵阳文昌阁
第三层(顶层)的金柱,用下面的梁承托, 而不穿到二层。而顶层的檐柱下延到二层,成为 二层的金柱,但是这根金柱也用下面的梁承托, 而不穿到底层。二层檐柱又延续至底层,而为底 层金柱。这样,相当于逐层收缩,使得文昌阁上 小下大。
文昌阁两侧有配殿,面宽均为五间,重檐歇 山顶。文昌阁前面有斋房,和配殿相连,面宽五 间,重檐歇山顶。
文昌阁古朴雄伟,其九边形的平面形式在中 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少见。古时“九”含极大极多之意,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贵阳文昌阁山门
贵州镇远青龙洞
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贵州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是贵州著名的道教官观,围绕青 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三大洞穴而建,融道、儒、佛三教于一体,依山傍水,因地制 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 “西南悬空寺” ,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1988年,青龙洞宫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洞宫观始建于明代中叶,几经战乱、兵燹的破坏,陆续修建,始成今日规模。 青龙洞宫观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仔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包括青龙洞、紫禅书 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 香炉岩6个部分,共由36座单体建筑 组成。
青龙洞位于悬崖之上,有 “黔 东第一洞天” 之称,洞内深两丈 余,较为开阔。洞的四周有青龙洞 牌坊、灵官殿、吕祖殿、保山殿、 半亭、观音殿、玉皇殿等7座古建 筑。牌坊建在半山,为四柱三间 式,石砌而成,上刻 “青龙洞” 三 个大字。玉皇殿位于绝顶,重檐庑 殿顶,前半部分为木结构,后面为 岩洞,檐角飞翘,腾空欲飞。
贵州青龙洞山门
紫禅书院又名紫阳洞,其前身为 “朱文公祠”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于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后毁,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紫阳洞山 门为一座三间三楼式石牌坊,书有 “紫阳洞”三个大字。紫阳洞的主殿为老君殿,四层 楼阁式结构,三层重檐歇山顶。
中元禅院又名中元洞,现有山门、大佛殿、望星楼、独柱亭、牌坊、六角亭等建 筑。中元洞四壁悬有石钟乳,洞口有炼丹台,洞内有一石床。
在中元洞到青龙洞之间建有万寿宫,宫内有戏楼一座,两侧为看楼。
祝圣桥横跨舞阳河上。据史料记载,清代时,缅甸使者数次路过镇远,并从此桥通 过,有诗云: “汉使浮槎撑斗去,缅人骑象过桥来。”
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
西山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郊15公里处,面临滇池, 海拔1900~2350米,雄奇壮观,风景优美,是 “滇南八 景” 之首、“云南四大名山” 之冠。西山由华亭山、太 华山、罗汉山等组成,最高峰为太华山。山上主要有佛 教建筑华亭寺和太华寺,道教建筑三清阁、龙门等。
三清阁建于西山主峰罗汉山上。原为元代梁王修建 的一处避暑行宫,后改为凌虚阁、玉皇阁,明代时扩建 为海涯寺,又称罗汉寺,后改为道观,称三清阁并沿用 至今。
云南昆明三清阁
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二阁的建筑群,以三清阁为中 心,包括灵宫殿、纯阳楼、玄帝殿、玉皇阁、抱一宫、雷神殿、三佛殿、寿福殿、关 帝殿、张仙祠、真武殿等,集元、明、清建筑于一体。十二阁均建于山崖之上,地势 险峻,蔚为壮观。灵官殿内供奉地藏王王灵官像。三清阁为两层结构,阁内供奉道教三 清,即: 玉清、上清、天清,三清阁因此得名。真武殿后为孝牛泉。据《昆明县志》 载: “明嘉靖初年,道士赵炼居此,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 其处即陷为井,水味甘洌,虽暑不竭。”此即为孝牛泉的由来。
三清阁山门前有72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灵宫殿至三清阁有36级石阶,象征 三十六天罡星。
此外,三清阁建筑群内还有 “三清胜境” 、“苍涯万丈”等石坊。
三清阁居高临下,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视野开阔,引众多游人驻足。 飞云阁中有一副著名的楹联对此称赞道: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 舟如叶,城 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 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 啸傲金碧湖山。”
云南昆明太和宫金殿
金殿位于昆明东北郊鸣凤山 (又名鹦鹉 山)太和宫内。金殿全部用黄铜仿木结构铸 成,在阳光照耀之下,金光四射,故得名。 1982年,金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金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仿 照湖北均县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建造。明崇 祯十年(1637年) ,云南巡府张凤翮将 “金 殿”移往鸡足山金顶寺。现存金殿则是清康熙 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仿建。殿梁上留 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清咸丰 八年(1858年),金殿在战火中受损。次年,修补金殿,并修建整个太和宫。
太和宫古建筑群规模宏大。经过迎仙桥,有“鸣风胜景”石牌坊,顺坡道而上,有 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从山脚至一天门,共有七十二级台阶,暗喻七十二个地煞星; 而一天门内有三十六级台阶,暗喻三十六个天罡星。经过天门后,可见到太和宫山门。 山门两侧有楹联: “画栋连云,只占青山三亩地;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进入山 门后,有棂星门。过棂星门,则可见一座砖城,四周设有四座门,周长365米。砖城的 中心就是太和宫最重要的建筑金殿。
金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重约250吨,其中的梁柱结构、屋顶门窗,供案造像、匾额楹 联,均用铜铸成,无一例外。殿内有北极玄天真武帝君坐像,魁伟高大,庄重肃穆,两侧 有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的塑像。金童玉女形象温顺,毕恭毕敬。水火二将手持宝剑,形象 威武,性格勇猛,铠甲精致。金殿后侧有古树山茶一株和紫薇两株,相传为明代所种。
金殿东南方向有一座 “明钟楼” ,上中下三层结构。三楼悬有大铜钟一口,钟上铸 有 “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仲春吉日造” 等字样,高2.2米,据说是昆明现存最大的 铜钟。
金殿周围有鹦鹉殿、三元宫、翠环宫、雷神殿等。雷神殿内保存着真武镇山七星宝 剑和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等。
云南昆明太和宫
昆明太和宫金殿
金殿外有石刻,题有当代文人郭沫若先生的 “金殿”诗: “天门开胜景,不觉道途 赊。金殿千秋业,红梅几树花。茶香清椅席,松籁净尘沙。蝶翅迎风舞,山头日已斜。”
云南昆明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云南昆明市北郊14公里龙泉山五老峰下。因山下有一深潭,相传潭内有 黑龙,故得名 “黑龙潭” 。
黑龙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院内建筑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观为龙 泉观,下观为黑龙宫。
昆明黑龙潭牌坊
龙泉观建于石台阶之上,依山 而建,由三重殿宇组成,两侧各有 配殿,院内松柏苍翠,环境优雅。 龙泉观内有牌坊一座,悬有 “紫极 玄都” 四字匾额,高大庄严。龙泉 观内保存有大量的历代碑碣、诗画 等,十分珍贵。
黑龙宫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 年) ,位于黑龙潭的西面,宫前即 为黑龙潭。黑龙宫院内有黑龙戏水 雕像,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黑龙潭内有著名的 “四绝” , 即: 唐梅、宋柏、元杉、明茶。 唐梅有一千多年的树龄,沧桑挺拔,老态龙钟。宋柏枝繁叶茂,周径粗壮,需四五人 方能合抱。明茶虽于寒冬初春时节,仍鲜艳盛开,花开似锦。众多名贵古树共存于一 院,各展风韵,十分罕见。
黑龙潭内有两池潭水,一清一浑,以桥相隔。两池相交,但潭内池水互不相交,水 色迥异,就连池内的游鱼也界限分明,互不相往。有诗云; “两水相交鱼不往,一桥横 断水色殊。” 就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描述。
院内有著名的凸字碑,是明代道士刘渊然写给龙泉观的道符,上面刻有 “万物兹 生” 四字。凸字碑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和艺术价值,十分珍贵。
黑龙潭古树成荫,环境优美,清代硕庆曾赞道 “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 山云” 。
云南昆明黑龙潭
今日更新
-
月老 千里姻缘一线牵
[2019-05-28]
-
送子观音 保佑人们子嗣众多
[2019-05-28]
-
炉神 红红火火,家家兴旺
[2019-05-28]
-
井神 生活不能缺少水的滋养
[2019-05-28]
-
床神 高枕无忧,美梦成真
[2019-05-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