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拄杖供仁山主》

2023-11-11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洗足投筇只坐禅,厌寻歧路费行缠。

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参破禅机、厌弃尘俗的空落心态。“仁山主”,应当是仁山的一位山僧,具体是何人,不得而知。诗人把拄杖送给山僧,又写了这首诗相赠。

“洗足投筇只坐禅”,是说自己以后仍下竹杖、洗了脚,再也不到处奔波了,只是坐禅以悟禅机吧。所谓“坐禅”,源出梵语“禅那”,也译作思惟修、静虑。也便是“坐而修禅”。禅宗中北宗一派强调坐禅,南宗则注重随机参悟。

“厌寻歧路费行缠”,诗人到处奔走寻觅,也是为了求索佛的真谛,而经过千辛万若的奔走之后,诗人忽然顿悟了: 禅并不在于天涯海角的寻觅之中,而就在于自身的佛性之中。一旦证悟了自身的佛性,也就得到了“禅”。禅宗强调“即心见性”、“言下顿悟”,就是此意。《坛经》中说: “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都强调禅悟是内心的顿现而非向外的觅求。一旦悟得自心佛性,那就无往而非禅了。禅家公案中的许多话头,都是即境示人,让人于自心中返照佛性。宋人罗大经 《鹤林玉露》载某尼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正是这种禅理的悟得。再如理学家朱熹《偶题》第三首云:“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也是体悟了这个道理。“洗足投筇只坐禅,厌寻歧路费行缠”,正是在多方寻觅后对内心的顿悟。

“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说自己已近老境,对人间是非已经厌倦,识破尘缘,不再为“人间事”而烦恼,在心灵上遁入禅境。于是,诗人用不着柱杖伴随自己到处奔波了,故而把它送给仁山主。“不用山公更削圆”句不太好解,或是指拄杖在山路上用久了,下端便磨成圆状。而诗人从此以后不再使用柱杖了,故亦不烦“山公”而削磨自己的柱杖了。诙谐之意盎然。

这首诗虽是短短的一首绝句,却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象征意蕴,因而,显得韵味十足。诗人从“拄杖”中写出了对人世风波、人间险途的深刻感受,诗的深层含义很大,可谓言近旨远,启人深思。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