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夫《游禹穴记》

2019-06-19 可可诗词网-名胜游记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郑善夫《游禹穴记》

郑善夫

禹穴,在会稽山阴,昔黄帝藏书处也。禹治水至稽山,得黄帝《水经》 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世莫详其处,或曰:“即今阳明洞是已”。又云:“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山,寻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曰‘会稽’,穴曰‘禹穴’。”至今窆石尚存,或然也。后二千余年,而司马迁氏来,探书禹穴归而作 《史记》,文章焕然,为百代冠,说者谓是山川之助也。又后千余年,而晋安郑善夫氏,及山阴朱君节、王君琥氏来,复探禹穴,寻黄帝藏书处。乃玩梅梁,摩挲窆石,覩先圣王遗像,得禹穴于菲井之上。徘徊瞻眺,想其卑宫而菲食,为之喟然兴怀。

夫自禹迹以后,三千年间,游者不知其几,而惟司马氏显。此山川之能发为文章耶,亦惟司马氏。世有不为文章者,于山川何取也? 自昔圣人见转蓬而造车,观游鱼而造舟,得河图而成卦,因洛书而作范,咸取诸物也。余乃今知所取于山川矣。

上古时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而未奏功,鲧子禹奉命治水,疏浚九河而成功业。因此被定为舜的继承者,即为夏朝第一个君主。禹穴,即夏禹下葬处。关于禹穴之所在,传说不一。有说在大禹陵禹穴亭; 有说在大禹庙窆石亭; 也有说在宛委山 飞来石下。这三处都在今绍兴市城东南。此外,还有说在四川石泉的。众说纷纭,难以考定。唐代韩愈诗曰:“常闻禹穴奇,东去穿瓯闽。越俗不好古,传闻失其真。”

本文为作者上会稽探禹穴所记。文章开头点明禹穴方位,确定其在“会稽山阴”,紧接着详细介绍禹穴由来: 夏禹治水来到稽山,在山洞中得黄帝《水经》 一书,于是按书上图解治水,待洪水平后,世人就称它为禹穴。作者在交代禹穴的本意后,指出由于年久失传,致使产生种种疑点。

行文以“世莫详其处”领起下文。有说禹穴即阳明洞的; 有说当年禹平洪水后,大会诸侯计功于涂山,不久死后葬于山北,因而山名叫会稽山,墓穴即称禹穴。作者考察后,指出当年那块镇墓之石——窆石,而今仍在,因石上刻有自汉以来铭文多种,故作者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作者入名山,探史迹,颇有考古家之风度。

在此基础上,作者由自身探访禹穴,遥想到当年司马迁曾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也曾上苍梧,也曾探禹穴,而后写出彪炳千秋的《史记》,而成百代之冠,不愧史家绝唱。能写出如此盖世篇章,恐怕是得之于山川灵秀之气吧! 然后联想到今日,自己偕友同游会稽,复探禹穴,觅古迹而品玩夏禹遗物,观睹圣人遗像,追忆当年夏禹住山洞、吃草食的艰苦生活,不禁感慨良深!

紧接着作者由考察禹迹,而对司马迁兴感想、发议论。自禹以来,探禹穴者不知有多少,而仅司马迁能从中得教益,写出如此浩繁巨著,可见事在人为。作者引用古圣人“见转蓬而造车,观游鱼而造舟,得河图而成卦,因洛书而作范”的一连串史实作类比推理,对照司马迁的事实,得出要通达事理,“咸取诸物”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结论,这就是作者此行“乃今知取于山川矣”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