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2024-03-22 可可诗词网-名胜游记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皮日休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芳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作者皮日休 (834-883),字逸少,改字袭美,晚唐著名诗人。襄阳竟陵 (今湖北天门) 人。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后寓居无锡,与陆龟蒙、魏璞等漫游无锡山川,留下太湖诗二十章和一些其他纪游诗篇。此诗即晚年隐居惠山时所作。听松庵在今锡惠公园内听松亭后,为著名古迹,《锡山景物略》记道:“庵之胜迹最多: 绣岭亭故址,一也; 双古松,二也;石床,三也; 松风阁,四也; 王中秘孟端画壁,五也; 竹茶垆,六也; 千金絫趾亭,七也。”今尚存听松亭,石床,竹垆山房和王绂画壁等。诗中所说的千叶莲花是一种名贵的莲花,五月开金黄色花,蕊心红色,俗称金莲。相传为南朝一高僧所栽,后来高僧服食金莲,不日在池中坐化成仙了。今惠山寺金莲池中,五、六月间,仍有金莲盛放。金刹即惠山寺,芳塘即开凿于南朝的金莲池。殿指的是惠山寺大同殿,建于梁武帝大同年间,由是得名。石床,在今锡惠公园古银杏树旁听松亭内,为一表面平坦光滑之方形大石,长六尺,宽二尺三寸许,高一尺七寸,南面一端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书“听松”二字。

这首诗写秋季日暮在惠山听松庵所见的清雅而又略带凄凉的景象。池中的千叶莲花虽然行将凋残,但还余着旧时的清香; 惠山古寺映照在池发出一声声清响。诗只写了这一个景象,在这个景象中,蕴含着一种清幽静穆的气息,这虽是秋季日暮的惠山景象体现出来的,却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诗作者皮日休隐居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孔子曾言:“知 (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 (见《论语·雍也》) 乐音耀,喜爱。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性情不同,导致对景物的偏爱。而仁者、智者之喜爱山、水,也由于山、水中包含有与他们相近似的特点,如水的因地势而流,随遇成形,就有些象智者的顺应物理,随机应变。从这个道理再来看皮日休这首诗,就比较易于理解了。诗人避世隐居,心情静穆清幽,而秋季万物萧瑟,正与作者的心境相表里,来到惠山听松庵,那曾有高僧坐化成仙的金莲池和古华山寺,都令人油然而生尘外之想。高风吹落松子打在石床上的声音,益加显得环境的幽静。这里用的是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声响来表现幽静,这种手法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梁王藉《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景象中的清幽静穆气氛既合诗人作为隐者的趣好,当这景象中被作者捃拾来写入诗中,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诗人自己的胸怀和情趣。古人评王维辋川诗,说诗中有禅趣,认为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现了他心灵中对禅学的深深体悟; 其实,当山水被诗人写入作品中后,它就不再是原有的山水了,而是经诗人认识理解之后的山水,已带有诗人主观精神方面的铭印。这首《惠山听松庵》应该说也是带了诗作者皮日休的铭印,体现了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