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梦江南》
纳兰性德《梦江南》
纳兰性德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提起纳兰性德的词,总不免使人首先想到他那些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充满着哀婉气氛的悼亡词,似乎“哀感顽艳” (陈维崧语) 即是纳兰性德的全部词风。然而在这类词之外,确还有另外一种词境词风,《梦江南》即是如此。它境界开朗,气氛宏大,体现出词人朴素而真切的感受,同时也表露出词人对于历史沧桑的慨叹。
显然,纳兰性德的 《梦江南》开拓了他所创作的词境。对于纳兰性德来说,这个使他的词风为之一变的原因,却又无不和他伴随康熙皇帝几次出巡南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刘勰在 《文心雕龙·物色》 中讲:“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在这里,刘勰讲明了诗人词家的主观感受是在一定的客观境象中产生,诗词文章是由外物所激发而成的道理。纳兰性德的 《梦江南》 即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出游巡视不仅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情趣,而且也为他的词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在旅途中,纳兰性德既能够饱览到祖国山川的秀丽,也会饱尝到跋涉的艰辛,新的客观境象带给他一种新的感受,自然地,“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 《诗格》),发游目骋怀,体物写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一开头的笔墨就相当不凡。词人一路风尘,来到了古都名城金陵 (今南京) 城下,眺看着金陵的城池,不由得思绪万千,诗心勃发。金陵是一处江山极其雄伟的胜地: 地阔天高,山水互为辉映,群峰逶迤突兀,江流萦回激荡,真可说是壮丽,确是龙蟠虎踞之地。在这里,嵯峨即山高势峻之意,突出了金陵城池的险要,也突出了词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所产生的一种深刻印象。隐约之间,使读者也会感到金陵城的雄伟壮丽。但是,这只不过是词人感受中的一个方面而已。金陵是一座历史名城,江山之胜固然极其雄伟壮观,但是它那江山之变的社会内涵却也不能不使词人感叹万千,油然而生出思古幽情。在这里仅有一个“尚”字,便蕴含了道不尽的言外之意,为单纯地感受金陵山川平添了几分叹息,显示出词人的一种复杂情感。由此不难看出,在词人的感受中,除了对金陵壮丽景象的印象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深沉的对于社会历史变迁所产生的强烈感触。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如果说上句仅用一个“尚”字来表现词人复杂的感受,那么这几行长短句,便是随着“尚”字引出来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词人对金陵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词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景物: 陵寝萧条,路旁只有石马还在,就好像在荆棘的草丛中,遗弃着宫门前的铜驼。“陌上铜驼”,意寓六朝王运之终的最后下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六朝犹如梦境一般,往事成尘。在这里,着一“惟”字,突出了规模宏大的六朝陵墓除石马之外,已空无一物,使人们足见六朝由盛及衰的变化是何等巨大,颓败萧条到了何等地步。可以说,在词人的笔下,“石马”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表明六朝统治都成陈迹。第二在今昔的变迁中,又都有一个历史见证人。这样,词人不必言情而其情自出,不必露志而其志自现。从写石马,可以写出历史; 从写兴废,可以写出词人的沧桑之感。在这个典型的具体景物形象中,反映了金陵的一幅沧桑图景,也萦回着词人感时吊古的怅惘感触。终于,词人面对着金陵山川,好象又听见了《玉树后庭花》,一曲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 (叔宝) 所作的歌曲,前人认为它曲词声调哀怨,一直将它看作为亡国的预兆。唐朝诗人杜牧有《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琴曲犹在耳畔飘荡,情韵犹在脑际萦回。此时此刻,词人浮想联翩,痛慨人事代谢,在一种沧桑之感中,寄寓了他那“念天地之悠悠”的神韵。至此,词人的怀古与叹惜之情,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总的来说,这首小词很有特点。第一,体物写志。无论写金陵城池,还是写陵前石马,还是写《玉树后庭花》曲,都寓情志于景物之中,用具体的景物,坦然地表现朴素真切的感受,从而把读者也引向了一重遥远的历史天地,唤起人们随着词人一同发思古之幽情。第二,行文宛转,风格清新,对仗工稳,显示了词人的艺术才华。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
[2019-06-22]
-
敖英《峨眉山记》
[2019-06-22]
-
和瑛《巩宁城望博克达山》
[2019-06-22]
-
和瑛《度海都河冰桥》
[2019-06-22]
-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201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