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2022-08-22 可可诗词网-崔颢 https://www.kekeshici.com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题解】
这首诗与上一首紧密相承,是男青年在听到女子寻问后而作的回答。
 
【注释】
①九江:泛指长江水。长江下游汇集众多江河这水。九言其多,非指江西九江。
 
【翻译】
 
家临九江水,我家面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来去都在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你我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可惜从小不相识。
 
 
【解析】
   首二句既回答了女子“君家在何处”的寻问,也表明自己是风行水宿之人的身份,点明自己与女子的相同的生活境遇。“同是长干人”则更进一步点明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里,又回答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测。诗的最后一句饶有趣味,既是对今日相识的庆幸,又是对过去不相识的惋惜,突出了相见恨晚之情,显现出对异地萍水相逢的珍惜。
 
   这首诗具有民歌特点,朴素真率,纯洁健康,剪材精炼,主干突出,虽不铺排,却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
 
 
【鉴赏】
 
     长干里,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今雨花台至长干桥一带。长干居 民往来水上,衍生出如许动人的情怀和歌吟,为六朝乐府的成型奠定了深 厚的民间基础。所谓《长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 带民歌,内容多写江上渔家生活。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 但这两首“爱情诗”既不艳丽柔媚,也非浪漫热烈,女主角情怀的吐露到 “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回应也以“生小不相识”为限,风格朴素真 率、干净健康。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 于是天真无邪地自报乡里,打听对方的籍贯。“妾住在横塘”五字,借女主 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 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题前的叙事,由话中全盘托出。 开篇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询问,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 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此句“声态并作”,可谓“应有尽有,应无尽无”,凝 练集中而又玲珑剔透。姑娘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 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之热切,待人坦 诚,姑娘的豪爽与纯真栩栩如生。然而,豪爽中又有几分羞涩与端庄。就 在“停船暂借问”的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 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 “或恐是同乡。”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 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 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民歌中有男女对唱的传统,邻船的小伙听到姑娘的询问开始答唱。 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他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 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 人,生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 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 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辞之中既包 含着坦诚、无奈,又有着期待和试探。最后一句“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 识”,道出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 一起。这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 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 不已。
 
     诗没有背景,纯是两个人物的对话,宛若唐代的“参军戏”。在朴素真 切的对话中,表现一对青年男女萍水相逢时的喜悦爱慕之情。全诗没有 华丽的言辞,没有高深的意境,只是一幅浅白的生活场景,一段平常的对 话,笔墨简约、朴素,细细品味,却凝练集中,蕴藉含蓄,充满浓郁的生活气 息,人物的形象、情感、神态、动作,栩栩如生,让人读后莞尔。古今论诗家 对这首诗交口赞赏,明代钟惺说:“急口遥问,一字不添,只叙相问意,其情 自见。”(《唐诗归》)清代管世铭说:“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 天籁。”(《读雪山房唐诗抄》卷二十七《五绝凡例》)王夫之评云:“墨气所 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姜斋诗话》卷二)可以说,崔颢抓住了 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将平凡的题材描绘出了不平凡的图画。